文学史中的“吴门画派”(上)
文学史中的“吴门画派”(上)
“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诞生在苏州的绘画派别,以“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主要代表。这个画派不仅在绘画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其诗书画互补相生的特点也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吴门画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诗文成就。
“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诞生在苏州的绘画派别,以“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主要代表。“吴门画派”诞生后,逐步取代了宫廷绘画和“浙派”地位,在社会尤其文人士大夫中受到重视,对明末清初重要画派的影响也很大。
一个绘画派别,进入了《苏州文学通史》,这与“吴门画派”的特点有关。诗书文画互应,画风清新淡雅,笔墨刚柔相济,是“吴门画派”的特点。“吴门画派”是诗书画互补相生、多才多艺的综合艺术流派。沈周、文徵明、唐寅是画家,同时也是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明初高启开创了吴中诗派,沈周、文徵明是明代中期吴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因为他们的绘画名气太大,诗和文学就被掩盖了。读文学史中的“吴门画派”,有益于我们对“吴门画派”的全面了解。
有丰富的资源编写文学史的城市不多。范培松教授、金学智教授主编的《苏州文学通史》,得到了苏州市委宣传部的立项和资助。2004年出版发行时,我已调离苏州,仍被保留在编委名单中。这套书先后获得省社科二等奖和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看完《被历史忽略的历史》后,我就看这套被忽略的书。
列入《通史》明代苏州文学第六章的吴门画派诗文,由金学智教授编写。关于吴门画派,学术上并无多大争议。作者在吴门画派的诞生一节中,着重写了社会背景。明代中期的苏州,由丝织业牵动的资本主义经济萌发,城市繁荣,市场兴旺,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商人地位显著提高,带动了文艺作品的商品化。“明四家”中,仇英以卖画为生,唐寅以卖书画为主要经济来源,生活富裕的沈周、文徵明,也有过卖书画的经历。文艺作品的商品化,使得吴门画派的文人们在经济上进而在思想上、政治上独立自主,不必追随主流意识,不必依附权贵,注意文艺的自律性,随求和表现艺术个性、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同时让自己的作品不同程度通俗化、世俗化。
作者以题画诗切入,分节介绍了沈周、文徵明、唐寅的诗文。仇英出生贫寒,不擅诗文,故未作介绍。却对虽非画家、但与吴门画派诗文交流密切的祝允明作了介绍。
诗画合璧并非始于沈周,但沈周的题画诗,开一代诗风之盛,成“吴门画派”之宗。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号白石翁,出生诗画世家。因从未参加科考,《明史》中把他列入隐逸传。
沈周的题画诗,达到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地步,构成了一个功能系列。作者归纳为诗助画趣、诗状画境、诗叙画事、诗释画意、诗抒画情、诗言画志、诗阐画理、诗品画艺8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举例论述。如,《桃源图》的题画诗是:啼饥儿女正连村,况有催租吏打门。一夜老夫眠不得,起来寻纸画桃源。诗人无法解救贫苦农民于水火中,只能寄美学理想于乌托邦。题图诗,有为自己的画题的,成为画的组成部分,也有为别人作的画题的,与画交流共鸣。
作为诗人,除题图诗外,沈周还写了大量的诗。沈周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同情贫民,怜悯妇孺,尤其是关心遭受水灾的饥饿百姓。沈周的组诗《咏钱五首》,对货币的形质作了出色的刻画,比青年马克思赞赏的莎士比亚早了一个多世纪,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之作。
沈周的人品、文品、艺品,历来为人们所敬仰。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号衡山居士,出生官宦世家却不长科举,乡试10次未中,在文学艺术领域显示才华,“主中吴风雅之盟”,还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著名的高寿作家,90岁为人写墓志时执笔而逝。
文徵明人品颇为士林所重。他不图荣华,不事权贵,温温恭人,与徐祯卿、唐寅、祝允明等切磋酬唱,交往密切,并长期坚持在创作实践中精心探索,主盟苏州才子群体30余年。他既是著名书画家,也是卓有成就的诗人、散文家。
文徵明诗词现存1400多首。他的一些“温厚和平”风格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阴暗面作了针砭,对某些传统价值观表示了怀疑。他非常热爱家乡苏州,写了大量咏苏诗篇。如《阊门夜泊》:阖闾城西暮雨收,西虹桥下水争流。苍茫野色千山隐,突兀寒烟万堞浮。灯火旗亭喧夜市,月明歌吹满江楼。乌啼不复当时境,依旧钟声到客舟。文徵明的词和曲也不乏佳作。
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文徵明,有大量题画诗流传于世,成为他诗歌创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文徵明绘画师承沈周。他的题画诗,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沈周的题画传统,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不同方式产生了“丹青、吟咏、妙处相资”的艺术效果。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文徵明名作《绿阴长话图》,画面引人入胜的环境,绿阴下二人悠闲对话,左上题诗:碧树鸣风涧草香,绿阴满地话偏长。长安车马尘吹面,谁识空山五月凉?意味深长。
文徵明的有些题画诗,表达了他对模糊美、朦胧美的欣赏和追求。有些题画诗,反映了他生活中处处有“诗料”、生活本身就是诗就是画的美学观点。他对诗书画关系的认识,在题图诗中也有精湛的描述:“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题但无声。古称诗画无彼此,以口传心还应指。”
文徵明工于散文,他的散文,叙事、抒情、议论各有其妙,而且与他的题画诗一样,有些尤长于哲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