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战役:西北战场的战略转折点
宜川战役:西北战场的战略转折点
1948年3月3日,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取得了宜川战役的全面胜利,全歼蒋军第二十九军,这场战役不仅成为西北战场的关键转折点,更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前态势:敌众我寡,西北野战军的艰难抉择
1948年初,西北战场上的形势依然严峻。国民党军在西北拥有44个旅,总兵力达30多万人,而西北野战军虽已发展到五个纵队,总兵力却仅有七万五千多人 ,装备也远不及国民党军,兵力对比接近五比一。但在此时,彭德怀提出了开辟西北外线战场的大胆建议,这一想法与毛泽东“陕北和其他战场的我军主力都要转入外线作战,到国民党统治区去”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
在选择作战目标时,彭德怀将目光投向了宜川。宜川地处陕东战略要地,被胡宗南视为关中屏障,然而驻守此地的仅为整编七十六师二十四旅的两个团,兵力相对薄弱。更重要的是,宜川地形特殊,周围多悬岩绝壁,城周围的老虎山、凤翅山、内外七郎山工事坚固,易守难攻,但如果能围城打援,黄龙山道路曲折便于设伏,可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而且打开南进通道,不仅能威胁西安,沿途产粮区还能解决部队紧迫的粮食问题。
战役过程:诱敌深入,围点打援显奇效
1948年2月22日,西北野战军按照计划开始行动。第三、第六纵队各一部向宜川方向前进,迅速肃清宜川周围敌反动武装,扫除外围据点。24日,完成对宜川的包围态势,并发起攻击。宜川守军二十四旅旅长张汉初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了个措手不及,急忙向胡宗南求救。
胡宗南果然中计,下达增援命令,令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整二十七、整九十师(实共四个旅十个团)沿洛川、永乡、瓦子街向宜川疾进,企图解宜川之围并歼灭西北野战军。刘戡此前多次执行救援任务却均未成功,此次接到命令时正在西安过春节。但军令如山,他只能率部匆忙出发。
彭德怀早已料到胡宗南会派刘戡增援,且判断刘戡大概率会选择沿洛宜公路,经瓦子街至宜川的路线,于是提前在这条路线两侧高地设下重兵埋伏。2月29日,敌援军被诱至宜川西南10余公里处的铁龙湾,进入伏击圈。当时,由于连日降雪,部队行动困难,第2纵队因路程较远未及时到达预定位置,但第1纵队主动抢占瓦子街南山,彻底堵住敌道路,避免贻误战机。
3月1日上午9时,西北野战军司令部下达总攻令。各纵队沿洛宜公路及其两侧高地,从多个方向发起全面攻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至下午4时,突破敌人全部防线,占领各个抵抗阵地。残敌龟缩于沟内,四处逃窜,混乱不堪。刘戡见败局已定,引爆手榴弹自杀身亡。下午5时,援敌全部被歼,胡宗南集团在西北最大也是唯一的机动部队葬身于瓦子街战场。
在瓦子街战斗的同时,完成引援任务的攻城部队第三、第六纵队各一部加紧向宜川守敌发动总攻。2月29日,第三纵队一部虽攻入宜川城,但因未能占领凤翅山、内七郎山,受敌火力压制,遂主动从城内撤出。在打援部队全歼援敌后,攻城部队调整部署,补给兵力弹药,于3月2日由小北门再次突入城内。战士们勇猛进击,迅速占领内七郎山、凤翅山,同时展开政治攻势,通过俘虏喊话,瓦解敌人。敌人与外部联系中断,弹药消耗殆尽,胡宗南虽多次派飞机空投,大都落在城外,为我军所获。至3日8时,宜川守敌全部被歼,战役胜利结束。
战役影响:扭转战局,为解放大西北奠定基础
宜川战役,西北野战军以伤亡5290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军部、两个师部、五个旅,共2.9万余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一胜利极大地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局势,国民党军在西北的机动力量遭受重创,士气低落,而西北野战军则士气大振,兵力和装备得到补充,从此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后续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蒋介石得知宜瓦惨败后,极为震怒,惊呼“宜川丧师,不仅为国军剿匪最大之挫折,而其无意义之牺牲。良将阵亡、全军覆没,悼恸悲哀,情何以堪” 。此后,西北野战军大举南进关中,开辟大片新解放区,迫使胡宗南调回增援中原战场的5个师以保护关中,减轻了中原我军的负担,有力策应了中原战场和其他战场的战略进攻。
宜川战役的胜利,不仅得益于彭德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西北野战军全体将士的英勇奋战,还与“新式整军运动”提升部队觉悟和团结战斗精神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后方广大人民的全力支持。这场战役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人民军队英勇斗争、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