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诵经的方式、时间、经文选择
道教诵经的方式、时间、经文选择
道教诵经是道教徒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诵经可以达到修道成仙、与神沟通的目的。本文将详细介绍道教诵经的方式、时间、经文选择以及相关的戒律要求,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
在道教中,诵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无论是天地运终、星宿错度,还是四时失度、阴阳不调,甚至是国家有灾、疫毒流行等情况下,道教徒都会通过修斋、行香和诵经来祈福消灾。这种做法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通过人的修行可以影响和调和自然界的秩序。
《道门通教必用集》中提到:“童子长成,教习音韵。单声诵念,赞助行持。传闻舛差,蹈袭芜鄙,悉加釐正,俾就谨严。”这说明诵经不仅是简单的念诵,更是一种帮助修行者“行持”,修习道学的重要方式。
道教的诵经方式与一般诗文朗读不同,它强调节奏的平稳和与意无涉,往往由某种打击乐器控制节奏。诵念时,既有个人单独诵念,也有集体诵念,有的只需诵念一遍,有的则需要反复诵念多遍。道教认为,通过诵经万遍,道士可以达到修道成仙、与神沟通的目的。
道教的诵经方式
道教的诵经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心诵、气诵、形诵、神诵等。其中,“诵”亦即“祝”,所以也有心祝、密祝、微祝等不同形式。这些诵经方式可以概括为无形的“神诵”和有形的“形诵”两大类。
无形的神诵包括心诵、气诵、心祝、密祝等,而有形的形诵则包括音诵、明诵、微祝等。从道教的角度来看,无形的神诵境界更高,因为它更接近于“道”的虚无状态。南宋王契真在《上清灵宝大法》中详细描述了各种诵经方法,如心祝、微祝、密祝等,并指出这些方法各有其特定的用途。
《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中提到:“诵经者以太无神诵为上也。夫诵经之法有三:一者明诵,二者默诵,三者半明半默诵。三法总谓之形诵,非诵法之妙也。惟运我元神,跻于太虚,直至寥顿时金阙之界,朝礼元始天王,定神太空之内,自见天元无极法界圆明于中,朗诵仙经,混合百神,真所谓太玄一音,流响玉清,乃神诵之妙也,是为诵经第一义。”这表明,在道教徒的心目中,无形、无声的“神诵”是最上乘的诵经方法。
经文的选择
道教一直重视《道德经》的诵念。《洞玄五称经》称:“太上玄一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经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焕乎奇文,诵之千日,虚心注玄,白日升仙,上为西华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庆于七祖。”《洞真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则称:“凡修众经,以《琼文》为先,诵咏寂室,静庆霞轩,群魔伏使,万试敢前,随意所修,乃得道真,万遍道备,腾身太清。”
成书于隋末唐初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则称诵念“三洞宝经”者,“形陟绦霄”,而听到诵念者,“乃神生碧落”,“莫不人天仰赖,生死依凭,为群品之津梁,实众真之户牖”。
诵经的时间
道教认为不同时间诵念有不同功能。《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称,凡祈禳在上宫,凡炼气在下宫,凡为亡灵在中宫。就是在上元时期诵经有祈禳功能,在下元时期诵经有炼气功能,而为祈禳亡灵的则在中元时期诵经。
至于在本命之日,即生日诵经,则“魂神澄正,万气长存,不经苦恼,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名书上天”,即有长生之功能。
诵经与方术及内炼的结合
诵经作为道教斋醮仪式中的一种,往往同道教的一些方术相联系,在《无上秘要》中引用的《洞真金房度命经》和《洞真素奏丹灵六甲符经》,都谈到诵经要同服符相结合。
在诵念《金真金房度命经》十遍后,就要服金房保命符,连续诵念一百遍,即服十次,“此则通神致真,坐见八方,条理百关,节度纳灵,万气总归,则能长生寿极,天地三光同年”。
在修六甲之道时,每逢“甲日入室服符,诵咏六宫歌章”,经过连续六年诵念,就有“玉女降房,与兆面言,运龙飞霄,上升兆身”,而在《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之中,诵经要与佩符相结合,“皇人曰:凡通经行道须佩真符,而行此道则万神敬从也”。
诵经又与存思和内炼相结合,“每遇诵经行持日,先洒扫淨室,斋戒身心,入室东向平坐,烧香,叩齿十通,勿令耳闻,默念净口咒。次瞑目静存,东方青龙吐两合月华白气及肾水,如大海中浴洗,去五脏秽浊,良久,存南方,降真火同日精赤气,合于心火,烧身并道室灰烬,并无纤毫烟秽,即觉大风吹尽尘垢,即存丹田内婴儿,自地户步斗登坛,默念净天地咒。微吸四方真方,略吹遍身,从东方为始,默礼十方,东向想丹田内婴儿,默念开经玄蕴咒。”
诵经的轨度
道教认为,诵经时必须遵守戒律,《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称:“太微天君曰:道学不奉观身大戒,而诵经万遍,隐处山林,升仙之举恐未可希耶。”
《洞真四极明科》则规定男女同室诵经,“当令男在东,女在西,不得座起卧息,混同一席,三犯断功废事,不得成仙。五犯身被左官所拷。”
还规定入室诵经时要束带严整,不得与外人交言,“当令心目相应,目无他视,心无异念,披卷言句周竟,不得中住越略”。
道教的诵经传统体现了道教文化中独特的修行理念和宗教实践方式,通过诵经,道教徒不仅能够达到个人的修行目标,还能够为社会和他人祈福消灾。这种传统至今仍在道教文化中延续,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