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深圳“卖房妲己杀房盘”后续来了,原来“刘某”不止一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深圳“卖房妲己杀房盘”后续来了,原来“刘某”不止一人!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18/09/68575311_1149282477.shtml

近日,房地产市场爆出一位号称“卖房妲己”,以谈恋爱为手段,诱导36名男子购买她的滞销房产。受人们害在甜言蜜语的包裹下,倾尽积蓄买房,最终却落得人财两空。

“杀房盘”这一新型骗局在房地产市场中悄然兴起,堪称“杀猪盘”的进阶版。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感陷阱,骗子以恋爱、婚姻为幌子,引诱受害人购房,最终套牢受害者,让其背负高额贷款,而自己则赚取销售提成。那么这种情况是否已经构成犯罪诈骗?

“杀房盘”的运作模式

根据“杀房盘”骗局的基本模式并不复杂,往往依靠“美人计”来达成目的。以“卖房妲己”刘佳的案例为例,她通过社交软件结识单身男性,以贤惠、节俭、体贴的人设迅速赢得对方信任,并以结婚为诱饵,要求对方购房。受害人沉浸在美好未来的幻想中,不假思索地按照她的要求购房。

一旦交易完成,刘佳便人间蒸发,受害人不仅没得到婚姻,反而容易背上高额房贷。


此类骗局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表面上是“自愿交易”,受害者往往难以察觉到其中的法律漏洞。当受害人醒悟时,发现合同真实、付款自愿,维权却举步维艰。

“杀房盘”是否构成诈骗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杀房盘”案件中,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及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1. “杀房盘”属于虚构事实还是虚假意思表示?

从法律角度看,犯罪分子营造的“恋爱关系”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受害人基于对婚姻的美好憧憬,误以为对方是真心实意,并据此作出购房决策。这与传统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高度吻合。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更像是“虚假意思表示”——骗子确实与受害人交往过,甚至表面上做出结婚的承诺,但其真实意图并非婚姻,而是促成购房交易。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可能辩称自己只是“恋爱失败”而非故意欺诈。

2. 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诈骗罪的本质是“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但在“杀房盘”案件中,骗子通常并不直接侵占受害人的钱财,而是通过房产交易赚取提成。受害人虽因受骗购买了房产,但合同真实,付款自愿,看似“合法交易”。

这种模式导致“杀房盘”在司法认定上存在难点,因为传统诈骗犯罪多涉及直接转移财产,而这里的财产流向复杂,涉及开发商、中介、银行等多个主体。

从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来看,需要满足以下四点:

1、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

2、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3、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4、被害人因此遭受财产损失。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则很难定性为诈骗罪。

现实中不止一个“刘佳”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经查,以“婚恋”为由参与购房引导的女性共15人(并非网传的刘某1人),均为深圳易家置业顾问有限公司销售人员。目前,该事件仍在调查处理中。

从感情的角度看,这当然是PUA的高阶玩法,但从法律上看,谈恋爱并不要求唯一性。

哪怕最后没有定性为诈骗罪,从民事角度来看,被虚假陈述所引导,购房者仍然有权请求撤销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房地产公司是否构成共犯?

另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如果“卖房妲己”只是个人行为,责任由她独自承担。但如果房地产中介公司知情甚至鼓励员工这样做,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中介公司作为雇主,对员工的行为负有一定的监管责任,包括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如果公司与销售人员合谋通过“婚恋”作为诱饵进行销售,那么其行为无疑构成了欺诈。

在一些房产销售公司中,确实存在所谓的“天仙局”——招聘俊男靓女,通过婚恋手段诱导买房。若深知销售人员采用欺骗手段,甚至鼓励、培训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诈骗共犯

从刑法理论上来说,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实施犯罪。提供目标客户信息、制定诱导话术、回收返现首付款等。但现实中,很难找到直接证据证明其与销售员合谋。因此,在法律实践中,北极往往能全身而退,而销售员则成为“背锅侠”。

结语

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房地产行业的“套路”层出不穷,销售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营销,时常让购房者感到“上当受骗”。

“杀房盘”骗局利用人性弱点,精心设计情感陷阱,导致受害者不仅失去爱情,还背负沉重的财务负担。虽然目前司法认定上仍有困难,但随着案例增多,有关部门或将针对这一现象作出更明确的规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