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五代十国风云人物!后蜀宰相赵季良的传奇一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五代十国风云人物!后蜀宰相赵季良的传奇一生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29/10/41562649_1150099475.shtml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混乱的时期,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短短53年间,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的更迭,周边地区则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在这段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后蜀宰相赵季良就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赵季良(883-946),字德彰,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早年仕途始于后梁,后投奔后唐,深受庄宗李存勖赏识。在明宗李嗣源时期,赵季良已累升至太仆卿。他曾奉命前往西川公干,却被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扣留。从此,他转而效忠孟知祥,担任西川节度副使,成为其心腹谋臣。在他的辅佐下,孟知祥成功兼并东川,并官至武泰军节度使。后蜀建立后,赵季良以司空兼门下侍郎之职拜相,并成为后主孟昶的辅政大臣。他的官职最终升至太保。广政九年(946年),赵季良病逝于六十四岁高龄,并被追赠谥号文肃。

早年经历

赵季良以其宽厚的性情和深沉的情感著称,他从不轻易显露喜怒,展现出一种难以捉摸的沉稳。他对母亲怀有深深的孝心,尽管母亲早逝,但他对姨母的敬爱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赵季良自幼涉猎书史,成年后在官场中游刃有余,尤其擅长骑射,他的才华横跨文武两界,堪称全能之才。

在后梁时期,赵季良以其卓越的才干被保义节度使王檀慧眼识珠,任命为节度推官。随后,他更是得到了魏博节度使杨师厚的青睐,被提拔为元氏县令,并凭借其勤勉与智慧,逐步攀升至魏州司录参军的高位。

累受重用

在乾化五年(915年),晋王李存勖以其雄才大略,成功占领了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并吞并了强大的魏博镇。在这场风云变幻之际,赵季良以其卓越的文武双全之才,赢得了李存勖的高度赞赏。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继续担任魏州司录参军,并被委以重任,担任义胜都指挥使,成为晋国军事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在龙德二年(922年),赵季良因魏州的税收不足而面临李存勖的严厉质询。然而,他机智地反问:“殿下何时能够彻底击败后梁,统一河南?”面对李存勖愤怒的指责——他的职责仅限于税务,不应插手军事——赵季良坚定地回应:“殿下虽有雄心壮志攻取河南,却未能体恤民情。若百姓心灰意冷,恐怕连河北也将不保,何谈征服河南?”这番话使李存勖恍然大悟,他感慨道:“若非您的提醒,我几乎铸成大错。”从此,李存勖对赵季良刮目相看,并邀请他参与军中的重要谋略。

在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登基,开创了后唐王朝,被后世尊称为后唐庄宗。他将魏州提升为东京兴唐府(后更名为邺都),并任命赵季良为兴唐府少尹。同年十月,李存勖成功征服了后梁,紧接着在下一个月将都城迁移至洛阳。赵季良也随之被提拔为光禄少卿,并兼任洛南水陆营田都制置使,负责管理重要的农业和水利事务。

在同光四年(926年),一场名为兴教门之变的血腥政变震惊了朝野,李存勖不幸遇害。在这动荡之际,李嗣源登基,被后世尊称为后唐明宗。在这场权力更迭中,赵季良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他被任命为太仆卿。与此同时,宰相任圜不仅身兼三司之职,还特别提拔赵季良担任盐铁司判官一职,这标志着赵季良在新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留任西川

在李存勖悲剧性遇害的前夕,他曾派遣精锐部队成功征服了西南的前蜀,结束了其政权。唐军在蜀地征收了巨额的六百万缗犒军钱,凯旋后仍有二百万缗留在了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任圜,这位未来的宰相,在担任伐蜀唐军将领期间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因此,在926年十月,他巧妙地任命赵季良为检校户部尚书,并赋予其国信兼三川都制置转运使的重任,携带官告前往成都,正式册封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为侍中,并负责将那剩余的二百万缗犒军余钱及两川赋税安全运送至洛阳。

孟知祥,被李存勖生前委以西川节度使的重任,却在李嗣源登基后萌生了自立为蜀王的野心。他表面上同意将府库中的财宝送往洛阳,以解朝廷财政之困,却巧妙地拒绝上缴赋税。赵季良,这位曾与孟知祥有过深厚交情的旧友,在孟知祥的精心安排下,被留在西川,并最终被推荐为西川节度副使。这一举动不仅巩固了孟知祥在蜀地的势力,也为他的独立计划埋下了伏笔。

在后唐时期,朝廷对孟知祥的疑虑日益加深,他们不仅拒绝了他的奏请,还派遣了李严担任西川监军以加强对他的控制。然而,孟知祥却出人意料地诛杀了李严,并自行任命赵季良为节度副使。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到了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不得不任命赵季良为西川节度副使,但在次年三月又将其改任果州团练使,并让何瓒接任节度副使。面对朝廷的这一决定,孟知祥坚决上表要求赵季良留任,并在被驳回后多次遣使至洛阳进行交涉。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展示了孟知祥的果断和权谋,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在权力的漩涡中,李嗣源无奈之下只得让赵季良继续担任西川节度副使的要职,同时任命何瓒为西川行军司马。孟知祥对赵季良的信任可谓深厚,无论大事小情,他总是与赵季良商讨,并对他的建议言听计从。赵季良也全心全意地效忠于孟知祥,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心腹之臣。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如同手足般亲密无间,日日宴饮畅谈,气氛和谐至极。每当赵季良稍晚一步出现,孟知祥便急切询问左右:“副使今日为何迟迟未至?”

翼辅孟氏

在天成四年(929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朝廷在阆州(今四川阆中)高举保宁军的旗帜,同时命令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在遂州(今四川遂宁)加强战备。孟知祥和东川节度使董璋,两位地方豪强,面对朝廷的举措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恐惧,他们担心朝廷将对他们的领地发起征讨。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中,董璋主动伸出橄榄枝,向孟知祥提出联姻的建议,以期结成两川联盟共同御敌。赵季良也适时建议孟知祥采取合纵策略,“拒唐”以自保。于是,在国家大义和个人恩怨之间,孟知祥选择了前者,放下旧日恩怨与董璋结盟,携手并肩对抗来自朝廷的压力。

在长兴元年(930年),赵季良作为孟知祥的使者,前往梓州与董璋缔结盟约。然而,他回到成都后对董璋的评价却是“贪残好胜,志大谋短”,预言其将成为西川的祸患。同年九月,孟知祥接到苏愿的报告,得知朝廷计划发兵征讨两川。他随即与赵季良商议对策。赵季良建议:“我们应该联合东川军,先攻占遂州和阆州,然后两川合兵守住剑门关——蜀道入川的重要关口。这样,即使大军来袭,我们也无需担忧。”孟知祥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派使者邀请董璋一同起兵。董璋随即反唐,并迅速攻破阆州。孟知祥也派遣军队进攻遂州。

当时,朝廷命令石敬瑭率领大军征讨两川,但在剑门关遭遇两川联军的顽强抵抗,无法攻入剑州(今四川剑阁)。

在长兴二年(931年),西川军的铁蹄踏破了遂州的城墙。石敬瑭得知遂州失守,加之粮草补给线被切断,他不得不下令撤军北归。面对前线战事的不利局面,朝廷开始寻求与两川地区的和平解决之道。然而,董璋因家族被朝廷所害,坚决拒绝和解。与此同时,孟知祥虽有意接受和解之策,却被东川军阻断了前往绵州(四川绵阳)的道路,绵州乃是出川的必经之地。在赵季良等人的建议下,孟知祥计划派遣使者绕道峡江入朝,但这一计策最终被节度掌书记李昊劝阻。于是他们继续努力说服董璋,并采纳赵季良的建议,考虑攻取壁州(今四川通江)以防范山南西道的唐军。不过,由于李昊的反对,这一计划未能得以实施。

在长兴三年(932年),孟知祥面对董璋的顽固不化,决定派遣赵季良作为使者。赵季良归来时预言了董璋的背叛,不久后董璋果然发动了对西川的大规模进攻,迅速推进至汉州。董璋以其威名和浩大声势令西川陷入恐慌,孟知祥也感到忧虑。在关键时刻,赵季良建议孟知祥亲自出征以提振士气,并分析董璋虽勇猛却缺乏人心,其军队虽精锐却易败。他建议用弱兵诱敌,再以精兵反击,虽然初期可能遭遇小挫,但最终必将取得胜利。孟知祥采纳了赵季良的建议,留下他守卫成都,自己则领军出征,在鸡踪桥之战中逆转战局,最终击败并杀死了董璋,成功兼并东川。随后,在军府将吏的推举下,孟知祥自任东川节度使,并推荐赵季良等五位将领担任节度使职位。

在长兴四年(933年),孟知祥未待朝廷诏令,便擅自以墨制方式任命赵季良等五人为各镇节度使,这一行为无疑显示了他的野心与决断。不久之后,朝廷不得不正式承认他的权威,授予他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的重职,并封他为蜀王,以示对其地位的认可。同时,赵季良被提拔为检校太保、黔南武泰军节度使,而李仁罕、赵廷隐等四人也获得了节度使的封号。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巩固了孟知祥的权力基础,也标志着朝廷对他影响力的默认和妥协。

宰执后蜀

在应顺元年(934年),西川地区出现了黄龙、白鹊、白龟等吉祥的象征,预示着非凡的时期。赵季良带领着文武百官,纷纷劝孟知祥登基。孟知祥谦虚地表示:“我德行浅薄,不足以承受天命,若能终老为蜀王,已是心满意足。”然而,赵季良坚持认为:“将士和士大夫们忠诚于您,渴望跟随您成就伟业。若大王不登基称帝,便是辜负了军民的期望。”最终,在成都,孟知祥接受了帝位,建立了后蜀王朝。赵季良因其功绩被任命为宰相,并兼任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并继续担任武泰军节度使,掌管三司重任。

在孟知祥统治的短暂岁月里,他仅半年便因病重倒下。七月,他将长子孟昶立为皇太子,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召集了赵季良等五位重臣,赋予他们辅佐新君的遗命。那夜,孟知祥与世长辞。王处回在宫中值守,他没有立即公布噩耗,而是秘密出宫寻找赵季良,泪眼婆娑地传达了这一不幸的消息。赵季良却冷静地指出:“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我们必须迅速确立新君以稳定国家大局。”于是他迅速行动,派遣王处回去观察李仁罕的态度,以判断其是否愿意效忠年轻的君主。然而李仁罕以武力相待,王处回决定不向他透露死讯。第二天,他直接宣读遗诏,在孟知祥的灵前宣布孟昶即位。

孟昶登基之时,尚且年幼,便将国家大事全权托付给了赵季良、李仁罕等重臣。赵季良因功受封司徒,一时风头无两。然而,朝中诸将多自恃为先帝旧部,行事骄横,不守法度。其中李仁罕更是嚣张跋扈,凭借功绩强逼孟昶任命他为判六军诸卫事。面对如此局面,孟昶与赵季良、赵廷隐密谋策划,在明德元年(934年)十月果断诛杀李仁罕,一举稳定了朝局。此后,赵季良又被任命为山南节度使、兴元尹,继续辅佐幼主治理国家。

晚年及病逝

在广政三年(940年),赵季良,时任太保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向孟昶上书,建议与同僚宰相张业和毋昭裔共同分管三司。孟昶采纳其建议,任命赵季良主管户部司,而盐铁司和度支司则分别由毋昭裔和张业负责。到了广政九年(946年),赵季良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并被追赠谥号文肃。他的遗表中不涉私事,展现出他的高尚品格,因此深受蜀地人民的尊敬和赞誉。

家庭关系

父亲:赵胤,仕唐为谷熟令。

从弟:赵季札,官至客省使,在广政十八年(955年)的后周攻后蜀之战时自请出任雄武军监军使,结果未及到任便因周军入境而逃回成都,最终被孟昶处死。

从弟:赵季友,史料仅称其“位清显”,事迹不详。

儿子:赵元振,曾任都知殿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