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闭门讨论:今天Agent落地的难点在哪里?
OpenAI闭门讨论:今天Agent落地的难点在哪里?
AI Agent(智能体)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其自主性和智能性使其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随着Agen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探讨AI Agent在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难点,并分析其解决方案。
AI Agent的定义
AI Agent的定义目前存在泛化现象,不同人在讨论时可能指代不同的概念。按照当前的语境,我们可以将ChatGPT视为一种AI应用,它能够理解用户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回答。而将经过定制、能够调用外部功能、处理复杂任务的产品称为Agent。
Agent与AI应用(如ChatGPT)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代理性"(agenticness)。如果一个AI系统能够在没有直接人类监督的情况下自主运作,其自主性越高,我们称之为代理性越强。这是一个连续体,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根据其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来评估其代理性的程度。
在这种定义下,正统的Agent不仅能够回答问题,还能够自主决定执行哪些操作。它能够通过生成文本来"思考",做出一些操作,甚至能够创造出更多的AI助手来帮助完成任务。例如,下图展示了一个2年前的Twitter示例,展示了Agent如何通过生成文本来完成任务。
(再补一张2年前,时任OpenAI Dev Rel的Logan的发言)
落地难点
尽管AI Agent看起来很美好,但在实际落地场景中却困难重重,风险多多,出现问题时的责任划分也很麻烦。例如,如果希望让某个Agent帮助微信收款,但它却给别人展示付款码,那么责任归属就变得复杂。
这些问题也是在真正行业落地时需要面对的。以下是AI Agent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难点:
执行效果评估
在商业环境中,确保任何工具的可靠性是基本要求。然而,AI Agent的复杂性在于其工作场景和任务的不确定性。例如,一个在模拟环境中表现优异的自动驾驶车辆,可能因现实世界中不可预测的变量(如天气变化和道路条件)而表现不稳定。我们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来准确评估AI Agent在实际环境中的性能。
危险行为界定
AI Agent在执行高风险操作之前需要获得用户的明确批准。例如,在金融领域,AI执行大额转账前必须得到用户同意。但需要注意,频繁的审批请求可能导致用户出现审批疲劳,从而可能无视风险盲目批准操作,这既削弱了批准机制的效果,也可能增加操作风险。
默认行为确定
当AI Agent遇到执行错误或不确定的情形时,需要有一个默认行为。例如,如果一个客服机器人在不确定用户需求时,其默认行为是请求更多信息以避免错误操作。然而,频繁的请求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在保障系统安全性与保持用户体验之间需要找到平衡。
推理透明展示
为了保证AI Agent决策的透明性,系统需要向用户清晰展示其推理过程。举例来说,一个健康咨询机器人应详细解释其提出特定医疗建议的逻辑。但如果推理过程太复杂,普通用户可能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在确保透明性和易理解性之间找到平衡。
Agent行为监控
假设一个AI系统用于监控仓库库存,如果监控系统误报,误认为某项商品缺货,进而不断的进货,那么可能导致库存的严重积压,并造成极大损失。于是,我们思考:是否需要另一个Agent来监控这个Agent?成本账怎么算?
Agent作恶追责
考虑一个匿名发布内容的AI Agent,如果其发布了违规内容,要追踪到具体负责的人或机构可能极其困难。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能够确保责任可追溯的系统尤为关键,同时还需要平衡隐私保护和责任追究的需求。
严重事故叫停
想象一个用于自动化工厂管理的AI Agent,在系统检测到严重故障需要立即停机时,不仅需要停止主控系统,还要同步关闭所有从属设备和流程。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迅速且全面响应的紧急停止机制,以防止故障扩散或造成更大损失,是一项技术和策略上的复杂挑战。
总结
AI Agent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其自主性和智能性使其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随着Agen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推动AI Agent技术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