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洞庭湖“缩水”真相:地理环境变迁与河流袭夺现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洞庭湖“缩水”真相:地理环境变迁与河流袭夺现象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K5RSD20516DHVE.html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段南侧,与湖北省相邻,经纬度位置约为(112°E,29°N),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昔日,洞庭湖湖面广阔,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面海拔33米,最深处达23.5米,贮水量可达155.44亿立方米。

洞庭湖区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洞庭湖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调弦口于1958年淤塞,今已不通)四口及城陵矶(洞庭湖出水口)与长江相通;南及西纳湘、资、沅(音同元)、澧(音同礼)四水。因此,洞庭湖对调蓄长江中游的洪水起着较大的作用。

洞庭湖盆的形成始于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约距今6700万年)。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期,新构造运动强烈,洞庭凹陷下沉,逐渐形成以洞庭凹陷为中心的向心水系。全新世早期末,洞庭凹陷再度下沉,此时气候温暖湿润,遂在湖盆积水成湖,即为今洞庭湖的早期阶段。

全新世中期以来,气候仍然温暖湿润,洞庭湖由小逐渐扩大。全新世晚期,荆江河床已经形成,洪水时期部分水流南流入洞庭湖。那时,长江中上游植被覆盖较好,长江含沙量小,故入湖内淤积的泥沙量也很少,可以说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宋代以后,因北方连年战争,大批人口南迁,原长江中上游大片森林遭到砍伐,水土流失日益显著,入江水流含沙量增大。荆江泥沙淤积在湖内,使得湖盆容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故一遇洪水则泛滥成灾(中国季风雨带推移特点:沿纬度南北进退,同纬度东西地区几乎同时进入雨季。这样的降水特点,导致长江洪峰堆叠严重)。

其中,洞庭湖北侧的三口入湖水量不及入湖总水量的一半,但入湖沙量却占每年入湖总沙量的八成以上。颗粒粗的泥沙,先在入湖口附近形成三角洲。随着泥沙年年输入,三角洲不断向湖中部推进。细小的泥沙则悬浮在水中随湖流从西洞庭湖,经南洞庭湖,到东洞庭湖,最后从城陵矶出湖再汇入长江。但是,湖流流速变慢,细粒泥沙也会发生淤积,特别是遇到南面资水、湘江洪水的顶托,泥沙淤积更快。据统计,每年从城陵矶流出湖外的沙量仅占入湖总沙量的四分之一。

由于该地河流、湖泊等受东亚季风控制,流域内全年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即雨水补给占绝对的优势。洞庭湖面因围垦和季节变化缩小,且伸缩性很大(忽大忽小),南"四水"和北"三口"长期携带大量泥沙,淤积湖底,故导致其淤塞严重,洪涝灾害频发(次数多,来势猛)。

除了自然因素,洞庭湖"缩水"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据史籍记载,先秦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垦殖,即圩田(有土堤包围能防止外边的水侵入的农田,又称围田、垸田或基田。其中的土堤,一般称圩垸,即滨湖、滨江地带为了防止江湖水侵入而筑的堤岸)。尤其是清代后期以来,随着大量泥沙在湖内淤积,人们围湖造田的速度更快。

虽然自第四纪以来,受洞庭凹陷构造运动影响,洞庭湖地区以沉降为主,但由于入湖泥沙沉积量,超过湖盆沉降量,再加上人们围垦等其它因素,洞庭湖日益变浅变小。如今的湖庭湖已没有一个完整的湖面(星罗棋布的大小湖群,湖中的岛和湖泊之间的港汊纵横交错),湖盆的中部和北部几乎全部为大小的洲滩所占据。

因此,"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今日的洞庭湖由一个完整的湖泊,被分割成许多湖泊,有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及大通湖等。据资料推算,1825年(清道光年间)洞庭湖面积为6000平方千米,1949 年(建国初)为4350平方千米,到20世纪末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

随着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洞庭湖天然湿地的数量不断减少,质量在逐渐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明显降低。此外,洞庭湖的迅速缩小,不仅使江河水量得不到调蓄,而且会影响小气候,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因素。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过后,国家开始在长江流域实行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为内容的治理措施。其中,对于洞庭湖的治理,也改变了以往单纯加固大堤的传统做法(建设堤坝,是抵御洪水的优先选项,但是堤坝的出现,也可能是双刃剑,即一方面约束水流状态,一方面阻碍泥沙外溢。如果只是简单的堤坝建设、加固与提高,则会出现泥沙淤积愈来愈多的状况,最终形成地上河),使之扩容、增大。

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一、洞庭湖区湿地水域与陆地交错,适于各种野生生物的生长、栖息和繁衍。湖区从陆地至水底,依次分布着森林、芦苇、柳蒿灌丛、苔草草甸、挺水植物(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如荷花)、浮叶植物(如菱角、浮萍)、沉水植物(一般的水草)等湿地植被类型,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维持生物多样性)。

二、洞庭湖区水域面积大,可调蓄长江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河流的来水。丰水期,湖区容纳四方来水,显著减小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威胁;枯水期,湖区蓄水补给长江,维持长江主航道的水位,确保长江正常通航(调蓄洪水、削峰补枯)。

三、洞庭湖地区为有名的"鱼米之乡",出产诸如鱼虾、稻米、莲藕及菱角等农副产品,芦苇、速生杨树可用于造纸业(以产鱼和"湘莲"著称,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四、洞庭湖南纳"四水",北通长江,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水运通道。如今,水运仍是洞庭湖区不可缺少的重要运输方式(航运)。

五、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涯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错融合,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旅游观光)。

河流袭夺现象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是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河流袭夺现象的产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河流袭夺完成后,低位河因为袭夺了高位河的上游,所以称为"袭夺河";被袭夺的高位河上游称为"改向河";剩余失去源水的高位河下游河段则称为"断头河"。在被袭夺的哑口处,保留冲积砾石或谷形,称为风口;被夺河与袭夺河相交处,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呈现突然转弯的现象,称为袭夺湾,在袭夺湾附近有时形成跌水(由于袭夺湾位于这两河之间,落差甚大,易形成瀑布跌落式的水流)。

由于水量减少,断头河水流与原来形成的谷地规模很不相称。并且,由于源头被截,水量减少,断头河流速变缓,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大量堆积,堵塞水流,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沼泽或湖泊。

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有分水岭迁移和新构造运动。分水岭迁移时,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新构造运动时,有时在某一流域范围内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袭夺现象。被夺河的上游因发生袭夺,会在原沟谷的基础上发生侵蚀形成反坡,在反坡上会发育形成反流河,即改向河(它可以反映河流发生袭夺时间的长短)。因为水往低处流,再加上土质松软,容易侵蚀,因此水往新的河道流,便造成了河川转向。

河流袭夺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溯源侵蚀的河流袭夺、侧向侵蚀的河流袭夺、曲流交叉引发的河流袭夺。按形成河流袭夺的主要地质作用不同,河流袭夺可分为以下三种:主动式河流袭夺、被动式河流袭夺、混合式河流袭夺。

在遥远的地质时期,金沙江并不是长江的上游,两条河流为单独的水系。古金沙江独流入南海,古长江发源于巫山东麓,即巫山为当时长江的源头。距今十几万年前,古长江不断进行向源侵蚀,切穿巫山,形成三峡后,将四川盆地古湖放空,进而向西南,在今云南石鼓处,切夺金沙江河道,使金沙江成为长江正源。同时该地区其他许多河流,原来可能大致由北向南流入红河,后因受长江的袭夺,如雅砻江、安宁河到此都突然折向东流,以至近乎直角的转折,注入长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