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无限风光在险峰,毛主席两首特别的“题照诗”,意蕴无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无限风光在险峰,毛主席两首特别的“题照诗”,意蕴无穷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wyzxwk.com/Article/wenyi/2024/07/494517.html

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中,有两首特别的“题照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首是1961年2月创作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另一首是同年9月9日创作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这两首诗不仅展现了毛泽东卓越的艺术才华,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题照诗的历史渊源

为照片题诗,是中国诗画艺术的承继、拓展和延伸。这种艺术形式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咏叹画面的意境或借机抒发作者的情感。这种诗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朝时更是形成了“无诗不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理论体系。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196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的机要员小李送文件到菊香书屋。毛泽东见了问:“小李,你参加民兵了吗?”小李答:“参加啦!”毛泽东问:“你为什么要参加民兵?”“响应主席的号召,全民皆兵呗!”小李随手从口袋里一个笔记本内拿出一张训练时拍的照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坐在椅子上,饶有兴趣地端详着,见照片上小李穿着藏蓝色西裤、白色棉布衬衣掖入长裤,她剪着短发,右手扶着步枪,昂首站在树旁,有明净的蓝天和远山相衬。

毛泽东不觉赞叹:“好英武的模样哟!”他放下照片,点燃一支烟,望着窗外,沉思了一会儿,说:“给我拿支笔来。”小李递给他一支铅笔,毛泽东顺手拿过一本他看过的地质常识书,翻到半页空白处,于是就有了这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的诗。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此诗短短28个字,写出了一身戎装的中华儿女苦练杀敌本领的飒爽英姿。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首诗中,毛泽东没有局限于照片上的具体人物,“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由个别(小李)到一般,对整个中国青年一代的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和志向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

作为题照诗,不宜也不能太长,一般都是采用绝句的形式。而好的绝句,虽仅仅4句,包容量却要大,要言简意赅。要善于摄取生活的片断,抓住瞬间的感受,反映丰富的现实,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毛泽东在此题照中,聚焦赞美“女民兵”,表现出多层的含义:一是赞美社会主义新中国新妇女新青年全新的精神面貌。“不爱红装爱武装”,通过对女民兵的赞美,集中地揭示出中华儿女崭新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毛泽东对青年一代的热爱、期望和亲切教导。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鼓励女青年说,要做花木兰、穆桂英,不要学林黛玉。二是对全民皆兵的关切。“全民皆兵”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在巡视大江南北后对新华社记者谈话时曾这样说:“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此诗写作缘起就是他了解身边工作人员的民兵军训情况。连毛泽东的身边人员都无一例外地参加军训,可见,民兵工作普及的深度和广度。

此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点。此诗既是题照诗,是即景为诗,但境界开阔辽远,思想内涵丰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用语雅洁爽朗,明快秀丽:诗人善于捕捉形象,运用白描手法,聚焦一点,简笔勾勒,突出女民兵的英姿和神韵,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叙述表达上,采取静观的视角,描写所见所想,由静而动,由景而情,由情入理,堪称妙手天成。全诗给人一种独有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神韵和美感。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于1961年9月9日在庐山写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在毛泽东诗词中有重要位置的绝句,被广泛引用。因此,准确、正确地解读就尤为重要。

仙人洞为庐山名胜之一,在牯岭之西的险峰悬崖佛手岩下,洞高约七八公尺,深广各约十公尺,相传为吕洞宾学道修仙处。洞旁有块凌空而立的蟾蜍石(因形象而得名),右侧刻有“纵览云飞”四字。石旁有苍劲奇秀的古松。仙人洞、奇石、劲松、飞云,构成庐山独特的一幅峻美奇秀的景观,是游庐山者必去之处。照片所摄,是从仙人洞远望西北方锦秀峰的景观,画面上方有蟾蜍石和几支古松枝作为点缀,左下方为锦秀峰白鹿升仙台及御碑亭的黑影,中部大片空间则为暮色的层层流云。

照片告诉我们的是暮色苍茫,飞云流动,苍松挺拔,自是一种引人入胜、令人遐想的意境。

此诗因为写于1961年9月,又是在庐山开会的时刻,许多人把它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联系起来解读,这样虽无不妥,但其中有些“联系”未免失之牵强,致使失去了诗的应有的哲理情趣。当时普遍流行这样一些解读: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飞过,更显坚毅挺拔……作者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比作“暮色”“乱云”。而“劲松”则是作者自喻和象征敢于坚持真理、不惧怕外来压力的中国人。“乱云飞渡”则象征着多方面的困难,“仍从容”是讲无产阶级战士像挺拔的松树,在飞渡的乱云中依然不改本色,屹立不动。

这样解读虽然说得通,但是错了。主要问题之一是不清楚毛泽东所写的“乱云飞渡仍从容”句的本意。针对这种情况,早在1964年,毛泽东借接见并解答《毛主席诗词》的英译者问的机会,就“乱云飞渡仍从容”句当时的误解、误读,作了明确的说明。毛泽东当时对主持翻译工作的袁水拍等人说:“是云从容,不是松从容。”1974年10月27日,袁水拍因担心10年前未听清楚毛泽东的回答又写信求证,“是松从容还是云从容?”毛泽东的秘书张玉凤给回了一张便条:“关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句,主席说‘是指云从容,他喜欢乱云’。”(胡为雄著《毛泽东诗传》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4年9月 第247页)

虽然“诗无达诂”,有些诗和诗句可以作多种解读,不宜强求统一。但是,对毛泽东两次亲自出面,亲自明确解释的重要诗句,我们还是应该尊重作者的原意为好。遗憾的是对此句,至今仍有错解错用的现象。

现在让我们回到原诗:头两句写照片上的景观。“暮色苍茫”“乱云飞渡”“劲松”凌空,大自然的景色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动态的意境,令人遐想。紧接的后两句写照片外的景观。作者顺势笔转仙人洞,以“天生”二字感叹自然力量所造景观之奇,结语一句“无限风光在险峰”,令人击节拍案,将全诗推向意境的顶峰,让一个短短四句的小诗,一下变得意蕴无穷。这是全诗的“诗眼”, 文出意外,又在意中。这是对仙人洞的赞赏,是对前面“暮色苍茫”“乱云飞渡”“劲松”景物的概括和评价?是,又不全是。它深层的意蕴是对人生的感悟。是生活的哲理!通观全诗,作者借景喻理,借物达情,意境深远,气度恢宏,含蓄蕴藉。看似平易,实则精深。

笔者窃以为,欣赏此诗,也不妨将全诗看作“倒装句”,后面两句放在前面解读,会另有一番情趣。——大自然造就的仙人洞,因为地处“险峰”,所以有“无限风光”——暮色中的仙人洞附近,身旁有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苍劲古松,有从容而过的“乱云”。这样一幅暮色的壮美风光只有在仙人洞这样地处“险峰”的地方才能看得到。

“诗言志”。诗人这里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意象明丽,而暗含哲理。让我们探寻一下诗中蕴含怎样一种人生的哲理思考。

首先,这“无限风光在险峰”,是赞美仙人洞,同时是借喻表达一种人生境界。这不由使我们想起了唐朝几位诗人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这些名句。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内涵和意蕴,又远超这些名句一筹。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登“险峰”、处“险峰”的胸襟和气魄。王安石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也是毛泽东自己的人生体验,一种人生境界。无论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还是在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生涯中,都往往出人意料地多次登“险峰”、处“险峰”而游刃有余。例如,长征中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红军在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缝隙中游走,最终成功地甩开了蒋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北上;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同蒋介石和平谈判,这无异于进虎穴龙潭般的“险峰”;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以三十万大军进攻陕北延安,毛泽东力排众议,坚定地留在陕北,仅以不到三万的军队同胡宗南的大军周旋;新中国成立初期,敢于出兵抗美援朝,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兵戎相见等等,都是各种形态的“险峰”。

“无限风光在险峰”,也是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大志,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地去攀登高峰,去领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大好风光。伟大的导师马克思说过:“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我国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的教导,树雄心,立大志,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不仅独立地研制出两弹一星,而且成功地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把我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去领略太空的无限风光。其实不仅科学技术,小至个人的工作与学习,大至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也无不如此。

其次,“乱云飞渡仍从容”,庐山的山腰、山顶,经常有千姿百态的流云经过。流云是庐山的一景。暮色中观看,另有一番情致,一个“飞渡”,把流云写活了。“仍从容”这是诗人用特有的眼光,观察事物,乱云不乱!它表面讲的是云的一种状态,实际是在讲运动中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常见状态——似乱而不乱,乱而有序,乱而有“势”。这既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辩证法,也是我们观察事物应有的一种辩证思维。即:看事物切忌表面性、片面性,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乱”的外表中看到不乱有序的事物本质,就是一种基本的方法。要言之,“乱云飞渡仍从容”,明写一种自然现象,实际是讲一种哲理。许多事物,特别是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看似“乱云”,但似乱不乱,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从容”的。因此,毛泽东说他喜欢“乱云”。这表现了一个重要的哲理,也是一个革命家的独特思维和情怀。当年郭沫若曾问毛泽东:“乱云何指?”毛泽东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庐山:1959》,彭程 王芳 解放军出版社 1988年 第189页)这联系当年他的心情,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写了。

还有,“暮色苍茫看劲松”,劲松在暮色中更能显现出它的挺拔俊伟。“暮色”是一种天气,如果这里也指一种政治气侯,那么,这句就蕴含一种深刻的哲理了。这让人们想起“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里毛泽东可能也是有感而发:当年毛泽东已经是68岁高龄,已进入暮年。尽管当时中国的经济受到一时的挫折,但他带领全国人民尽快摆脱积贫积弱的状态的雄心没变。他常常吟咏并向人们推荐曹操的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见《龟虽寿》)。毛泽东十分强调“诗言志”,这是不是一种“言志”呢?

总之,这首题照诗,每句都是一语双关,明赞仙人洞风景,实际讲的是一种人生哲理和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辩证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