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最蓝的眼睛》:一部揭示美国黑人文化认同危机的文学经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最蓝的眼睛》:一部揭示美国黑人文化认同危机的文学经典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28/19/81782081_1127381802.shtml

《最蓝的眼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通过一个黑人女孩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的蓝眼睛的故事,揭示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所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和精神困境。

这部作品主要通过克劳蒂亚·麦克蒂尔的视角讲述了她的好友皮科拉·布里德洛瓦的故事。皮科拉是一个黑人女孩,她从小就希望自己可以拥有一双白人女孩的蓝色眼睛,因为她向往着白人女孩幸福的生活。

皮科拉作为一个黑人女孩,不仅仅承受了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歧视和压迫,甚至她的家庭也并不幸福和睦。她的哥哥总是离家出走不说,有一天她酗酒的父亲醉酒回家后还对她施行了强暴,而这使得她怀孕了。

在她的母亲波莉得知她怀孕之后,并不是怜悯心疼她,而是依然殴打她,而且波莉作为一个在白人家帮佣的黑人女性,竟然也看不起她和她父亲的黑皮肤,而这种“歧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心里,甚至还表现在行动上,波莉非常爱护白人主人家的女儿,反而对自己的女儿态度恶劣甚至殴打。

受到多重伤害的皮科拉找到牧师迈卡·伊莱休·惠特科姆,希望牧师迈卡可以给她一双蓝色眼睛,而牧师迈卡却选择了欺骗她。牧师迈卡给了皮科拉一块肉,告诉她如果她喂一只他讨厌的老狗吃这块肉,他就会赐给她一双蓝眼睛,而那块肉是一块毒肉。然而,老狗挣扎着去世的情形再一次给皮科拉带来了伤害,同时她还没有获得蓝色眼睛,最终,她疯了,在她疯掉的世界中,她获得了一双蓝眼睛。

《最蓝的眼睛》的创作背景是1941年左右美国黑人依然遭受到精神奴役的社会现象。当时的美国社会早已不再对黑人进行“肉体压迫”了,但是压迫并没有消失,白人们用他们的文化和社会标准逐渐腐蚀着黑人,对他们进行文化“洗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他们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根基和传统,他们对于美国白人社会提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感到乐在其中,也基本上完全接受了白人文化而放弃了黑人文化。

而作品中,无论是期待自己可以拥有蓝色眼睛的黑人女孩皮科拉,还是善待白人女孩而虐待亲生女儿的黑人女仆波莉,都是当时那个年代美国黑人的代表。他们的审美标准不再根据黑人传统审美,而是逐渐倾向于好莱坞的教化,同时,他们认为受到良好教育的白人往往是有教养的、是体面的,而黑人则是丑陋的、不幸的,但他们逐渐忘记了他们的不幸和不堪并不是来源于他们的肤色,而是来源于原本就不公平公正的以白人为主导的美国社会。

而《最蓝的眼睛》则是通过黑人女孩皮科拉不幸的一生来警示美国黑人,不要盲目的崇尚白人文化而成为白人社会的傀儡,要发扬黑人传统文化并代代相传,进而树立黑人民族的自信。这部作品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秋、冬、春、夏,这四部分的名称与我们熟悉的四季变换的顺序是不同的,这符合新奴隶叙述风格,而这种四季的打乱也给予读者一种故事不是发生在一年中,而是发生在年年之中的感觉,不由得产生一种怜悯和无奈。

另外,这部小说主要以克劳蒂亚·麦克蒂尔的第一人称进行讲述,大量的“我”和“我们”的运用,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更加相信整个故事,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主人公皮科拉所经历的不幸。整部作品的故事简单,语言也并不晦涩,进而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尽管如此,这部作品并不是一部浅显无脑的作品,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它蕴含了作者对整个黑人民族回归和复兴的呼唤和期待。而得益于莫里森女性的角色,这部包含批判性思想的作品,并不显得尖锐和犀利,反而是满满的柔情和温情,正是这种语言风格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情。

摘抄/名言十则:(全部选自《最蓝的眼睛》)

  1. 独身犹如避难所,沉默犹如盾牌。
  2. 邪恶的人以邪恶的方式去爱,残暴的人以残暴的方式去爱,软弱的人以软弱的方式去爱,愚蠢的人以愚蠢的方式去爱。
  3. 惊恐让他烦躁,爱意让他暴怒。
  4. 很久以后,我和姐姐才承认我们的种子不会长出绿芽了。与这点认识相继到来的是打架和互相指责,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们的内疚。多年来我始终认为姐姐的话是对的:是我的过错,我把种子埋得太深。我们俩谁都没有意识到可能是土壤本身太贫瘠。
  5. 除了浪漫的爱情,她又产生了另外一份幻想——美丽的外貌。这也许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两种幻想。二者都源于忌妒,在缺乏安全感时最为活跃,终将以幻灭结束。
  6. 然而那毕竟只是幻觉,因为我们并不坚强,只是争强好胜;我们并不自由,只是放纵无度;我们并不满怀怜悯,只是客气礼貌;我们也并不善良,只是举止优雅。
  7. 我们在与她的丑陋比邻时都感到自己无比美丽。她的质朴装饰了我们,她的罪过反衬出我们的圣洁,她的痛苦让我们的健康显得光彩照人,她的笨拙让我们觉得自己充满幽默感。她的不善言辞让我们觉得自己能言善辩。她的贫困让我们保持慷慨大方的气度。她的白日梦甚至被我们用来消弭自己的噩梦。她允许我们这样做,因此她理应受到我们的鄙视。我们拿她来磨砺自我,用她的懦弱来衬托我们的品格,在自我强大的幻觉中心满意足。
  8. 当我在熟睡中踢掉毯子,冷冽刺骨的风的轮廓让我的喉头清晰地感觉到爱的存在。深夜,当我的咳嗽变得干燥又剧烈,就会有脚步踏进房间,就会有大手重新把毯子盖好,把被子掖好,然后在我的额头上停留片刻。因此,每当想起秋季,我想到的都是某个人和她的双手,这个人不想让我死去。
  9. 她就这样陷在紧紧束缚着她的信念中,只有奇迹才能让她解脱,如此她将永远都看不到自己的美,她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东西:别人的眼睛。
  10. 母亲时而欢快时而忧郁的嗓音给悲痛染上了色彩,滤掉了歌词中的悲伤,让我深信痛苦不仅可以忍受,而且很甜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