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治疗高血压详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治疗高血压详解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23/08/1328121_1149648283.shtml

中医治疗高血压注重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通过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来改善症状、稳定血压。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辨证分型与治疗、特色疗法、中西医结合建议等内容。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病名归属

中医无“高血压”病名,但根据症状可归为“眩晕”“头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范畴。

病因病机

  • 肝阳上亢:长期情绪压抑或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亢逆,气血上冲。
  • 痰湿壅盛:饮食不节、脾虚生湿,痰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 肝肾阴虚:年老体衰或劳损过度,肝肾阴液不足,阴不制阳。
  • 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血压升高。

二、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1. 肝阳上亢型

  • 症状:头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黄。
  •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 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等)。
  •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镇肝熄风汤。

2. 肝肾阴虚型

  • 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
  •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潜阳。
  •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
  •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左归丸。

3. 痰湿中阻型

  • 症状: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四肢困重、舌苔白腻。
  •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等)。
  • 中成药:二陈丸、半夏天麻丸。

4. 气滞血瘀型

  • 症状:头痛如刺、胸闷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 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等)。
  • 中成药:复方丹参片、银杏叶片。

三、中医特色疗法

1. 针灸

  • 常用穴位:太冲(疏肝降压)、曲池(清热)、百会(升清降浊)、三阴交(滋阴)、丰隆(化痰)。
  • 操作:每周2~3次,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2. 推拿/按摩

  • 太冲穴按压:每日按摩5分钟,缓解肝阳上亢。
  • 头部梳刮:用牛角梳从额头向颈后梳头,促进气血循环。

3. 饮食调理

  • 肝阳上亢:宜芹菜、菊花茶、苦瓜;忌辛辣、酒类。
  • 痰湿体质:宜薏米、冬瓜、山楂;忌肥甘厚味。
  • 阴虚火旺:宜黑芝麻、枸杞、银耳;忌熬夜、燥热食物。

4. 生活方式调养

  • 情志调节:保持情绪平和,避免大怒或抑郁。
  • 运动养生:练习太极拳、八段锦,调和气血。
  • 作息规律:早睡养肝血,避免过度劳累。

四、中西医结合建议

  • 轻症患者:可尝试中医调理为主,配合饮食运动。
  • 重症患者:需中西医结合,在降压药控制基础上,用中药改善症状、减少副作用。
  • 禁忌:避免擅自停用西药,尤其是血压≥160/100mmHg者。

五、注意事项

  •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需由医师根据体质调整药方。
  • 监测血压:每日定时测量,记录变化。
  • 长期调理:高血压多为慢性病,需坚持3~6个月以上调理。

六、现代研究支持

部分中药(如钩藤、杜仲、罗布麻)已被证实有降压作用,可通过扩张血管、调节神经内分泌等机制起效。但需注意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避免低血压风险。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整体观,适合早期干预或辅助控制,但需科学评估病情,不可盲目替代西医治疗。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