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商朝到周朝:神仙为何从"为所欲为"到"安分守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商朝到周朝:神仙为何从"为所欲为"到"安分守己"?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T7P69I055698BF.html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神话传说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先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商周之际的神话尤为引人入胜,它不仅塑造了众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的痕迹。

公元前1046年,商朝末年,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天下大势已经开始向周朝倾斜。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神话中的神仙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他们在人间来去自如,甚至直接参与到王朝更替的大事中来。

当周朝建立后,这些神仙们却仿佛突然销声匿迹了,他们不再随意干预人间事务,甚至连露面的次数都大大减少。这种变化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为什么神仙在商朝时可以肆意妄为,到了周朝却突然安分守己了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商朝时期的神仙们是如何"为所欲为"的。在《封神演义》这部经典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截教仙人们的种种行径,比如吕岳、罗宣、大鹏这些仙人,他们动辄就能焚山填海,一言不合就屠戮一城百姓。这些神通广大的仙人,在凡间简直就是无法无天。

这些仙人的所作所为居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商纣王非但不追究他们的责任,反而还将他们奉为座上宾,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的处境可想而知,随时可能成为神仙们发泄情绪的牺牲品。

但这种局面在周朝建立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神仙们似乎突然收敛了许多,不再轻易插手人间事务。这种变化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根据《封神演义》的描述,这一切要从一场惊天动地的"封神大战"说起,这场大战不仅决定了人间王朝的更替,更是重塑了天地秩序。在这场大战中,昊天上帝与三教圣人签订了一份神秘的"封神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天庭。

这个新建立的天庭可不是过家家,它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神仙不得私自下凡,不得轻易干预人间事务。违者将受到严惩。为了确保这条规定得到落实,天庭还专门成立了执法机构,由托塔天王李靖等神仙负责管理。

这一规定的出台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神仙与凡人之间的关系,从此以后神仙们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在人间兴风作浪了。即便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大神,如果想要下凡,也得小心翼翼,生怕触犯天条。

比如在《西游记》中,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变化。观音菩萨这样的大神在点化唐僧时,也只是以化身的方式出现,真身仅仅是惊鸿一瞥,这与商朝时期神仙们的肆无忌惮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定呢?这就要从仙凡之别说起了。神仙和凡人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存在,他们的力量悬殊太大,就像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婴儿,即便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也可能对婴儿造成致命的伤害。同理,神仙们的一个小小举动,就可能给凡间带来灭顶之灾。

在《封神演义》中,我们就能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截教的一些三代弟子随随便便就能掀起滔天巨浪,毁灭一座城池。这种力量失衡,导致凡人始终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因此将神仙和凡人分开,其实是一种双赢的选择。神仙们不用再为凡间琐事操心,减少了业障的滋生。而凡人也不用再担惊受怕,可以安心发展自己的文明。

这种变化其实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原始社会,人们崇拜自然力量,将其神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才是改变世界的主体。这种思想的转变,在商周之际达到了一个高潮。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神权社会向人文社会的过渡。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这套制度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意志。这种思想上的变革在神话中就体现为神仙不再随意干预人间事务。

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即便在周朝建立之后,神仙干预人间的故事依然时有发生。只不过这种干预变得更加隐蔽和间接。比如神仙们可能会化身凡人,或者通过梦境、预言等方式影响人间事物。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祭祀方式上。商朝时期,人们通过大规模的人牲来祭祀神灵,希望得到神的庇护。而到了周朝,祭祀变得更加理性和人道。周公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强调人应该敬畏神灵,但不应过分依赖神灵。

这种思想的转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仰方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人们开始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命运,而不是寄希望于神仙的庇护。这种自主意识的觉醒,为后来中国文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种变化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商朝到周朝的祭祀方式的变化。商朝的祭祀往往充满了血腥和暴力,而周朝的祭祀则更加注重礼仪和精神层面的交流。

再看看周朝初年的一些重要事件。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并没有像商纣王那样沉迷于神仙之事。相反,他大力推行"敬天法祖"的政策,强调统治者应该以德服人,而不是依靠神权。这种思想在《尚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周公旦更是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思想。他制定的周礼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念。在这套理念中,神仙的地位被大大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建筑上。商朝的宫殿往往高大雄伟,似乎要直通天庭。而周朝的建筑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对称美,体现出一种理性和秩序感。这种建筑风格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不过我们也不能说周朝完全摒弃了神仙信仰。周朝的统治者们仍然十分重视祭祀活动。只不过这些祭祀活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更多地成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凝聚人心的手段,而不是单纯地祈求神灵保佑。

周朝设立了一套完整的祭祀制度,规定了不同级别的贵族可以祭祀哪些神灵。这种制度既维护了贵族的特权,也强化了社会等级制度。可以说,周朝把原本"神秘莫测"的神仙信仰,变成了一种政治工具。

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民间信仰。在商朝,普通百姓往往生活在对神仙的恐惧中,他们害怕一不小心就会触怒神灵,招致灾祸。但到了周朝,人们对待神仙的态度变得更加理性。他们开始相信,只要行为正当,就不必担心神仙的惩罚。

这种思想的转变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百家争鸣,其中很多都是在质疑和反思传统的神仙信仰。比如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对神仙信仰的一种理性反思。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神仙在周朝完全消失了。神仙故事在民间依然广为流传,只不过这些神仙故事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学形式,承载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后来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个故事中的八仙,虽然有神通,但他们的行为和性格却十分人性化。这种神仙形象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神仙认知的变化。

从商朝到周朝,神仙在人间的地位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神话传说的演变,更是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它标志着中国文明从神权社会向人文社会的过渡,为后来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商周之际神仙干预人间的变迁,我们不禁感叹历史的深邃和人类思想的进步。从神权至上到人文精神的崛起,这一过程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它告诉我们文明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升华。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转变?我们是否也需要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不忘人性的温度?历史给了我们智慧,也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让我们带着这份思考共同探讨: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先人的智慧,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这个问题或许值得每个人深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