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盘王节:千年祭祖的文化盛典
瑶族盘王节:千年祭祖的文化盛典
瑶族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祭祀始祖盘瓠(又称盘王)的盛大节日,承载着瑶族对祖先的崇敬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神话与历史传说。
根据典籍记载,盘王节的雏形早在晋代干宝《搜神记》中已有“祭盘瓠”的记述,唐代刘禹锡的《蛮子歌》与宋代《岭外代答》更详细记录了瑶族“踏瑶”(即跳盘王)的习俗。传说中,盘瓠是一只英勇的龙犬,因助评王斩杀高王而立下大功,迎娶公主并繁衍瑶族十二姓。盘王后来因狩猎坠崖而亡,其子女以梓木制鼓、羚羊皮蒙鼓,击鼓祭祀,由此形成祭祀传统。另一则传说则与瑶族渡海迁徙相关:十二姓瑶民在海上遇险,祈求盘王庇佑后风浪平息,为还愿而世代延续节庆。
历史上,瑶族各支系祭祀盘王的时间与形式各异,多在秋收后或农闲时举行。1984年,全国瑶族代表于广西南宁达成共识,将农历十月十六日(传为盘王诞辰)定为统一节日,并于1985年在贺县举办首届盘王节。2006年,盘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南岭瑶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如今,湘、粤、桂三省十二县(区)轮流主办“中国瑶族盘王节”,规模逐年扩大,成为跨地域的文化纽带。
盘王节的传说不仅塑造了瑶族的集体记忆,更衍生出独特的艺术形式。例如,《长鼓舞的来历》讲述瑶民为申冤将状纸藏于长鼓中,借表演技艺进京告状,最终赢得公正。从此,长鼓舞成为祭祀盘王的核心仪式,象征智慧与抗争精神。另一创世神话“密洛陀”则描绘瑶族先祖从山峦裂变而生,赋予节日自然崇拜的底色,至今瑶族仍以铜锣为传家宝,呼应开荒拓土的民族历史。
盘王节的艺术表现以 《盘王歌》 与 长鼓舞 为核心,堪称瑶族文化的“活化石”。
《盘王歌》 :这部史诗般的古歌融合神话、历史与世俗生活,内容庞杂却脉络清晰。祭祀时,歌师以七字句式吟唱盘王功绩,曲调古朴庄重,辅以唢呐伴奏,展现瑶族诗性智慧。
长鼓舞 :舞者手持长鼓,动作刚健,模拟耕作、狩猎与征战场景,鼓点节奏复杂多变,传递原始力量感。舞蹈分为“文舞”与“武舞”,前者庄重肃穆,后者豪放激昂,成为祭祀仪式的灵魂。
此外,祭祀中还有《铜铃舞》《捉龟舞》等仪式性舞蹈,以及瑶绣、银饰等工艺的展示,将信仰与艺术融为一体。
盘王节通常持续三至七日,分为“请圣”与“流乐”两大仪式。
祭祀仪轨 :由师公主持,设祭坛供奉盘王像,以猪头、糯米糍、酒等为祭品。仪式包含招禾、还愿、谢圣等环节,师公跳《盘王舞》,唢呐乐队全程伴奏,气氛庄严神秘。
民俗狂欢 :祭祀后,活动转向“流乐”(即娱乐)。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对歌择偶、打花棍、放花炮,青年以歌传情,长者讲述传说,村寨化身为歌舞的海洋。《盘王大歌》的吟诵与长鼓舞的跃动交织,形成“人神共乐”的独特景观。
现代发展 :如今的盘王节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成为展示瑶族文化的窗口。例如广东连南的“耍歌堂”活动,融合祭祀、歌舞与竞技,吸引海内外游客,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
瑶族盘王节以神话为根、歌舞为魂,在千年迁徙中凝聚民族认同。从深山密林的原始祭典到跨省联动的文化盛会,它不仅承载着瑶族对祖先的追思,更以艺术的形式延续着族群的血脉。这一非遗瑰宝,正如《盘王歌》的悠远旋律,在时代的回响中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