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334.html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源远流长,从商代的学校制度到晚清的新式学堂,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这一制度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一探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前世今生。

要说教育制度产生的源头,这就要追溯到阶级统治确立的时代。随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日益明显,专门传授技能和知识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在贵族统治的背景下,以教育贵族子弟为中心的学校制度逐渐形成。

据甲骨文和古文献记载,自商代起便有层级分明的学校体系。王族的学校分为大学和小学,贵族也有相应的学校设置。正如古人所云:“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些学校名称反映了当时为贵族子弟设立的教育机构。

西周时期,国学和乡学体系得以确立。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的学校称为“国学”,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国学是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规定太子和诸侯世子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公卿大夫子弟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乡学”则设在各地的邑镇,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

学校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宗教祭礼仪式和作战技能展开,以适应“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的需求,同时也传授一定的文化知识。“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必修科目就是“六艺”,即礼(礼节、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投掷)、御(驾车、骑马)、书(识字和写字)、数(计算)。

担任教师的人,在商代主要是“祝、宗、卜、史”等从事宗教活动的专业人士。这些人不仅掌握文化和专门知识,还兼具官员身份,因此被用来教育贵族子弟,形成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此外,夏商周三代还常使用年老休致的贵族担任教师,让他们传授统治经验。甲骨文中称这些人为“多老”或“多万”,古文献中也有详细记载。

春秋时期,随着王室衰落和“礼崩乐坏”,社会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官府垄断的学校体系逐渐衰落,民间私学兴起。孔子便是这一时期私学的代表人物,据说他有弟子3000人,精通六艺的有72人。

战国时期,私学进一步发展,各学派代表人物纷纷聚徒讲学,传播文化知识和政治见解。当时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入仕做准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成为主流思想。各国纷纷设置“博士”等官职管理官学,将官学管理纳入政权系统。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以吏为师”的制度,禁止民间私学,官学成为唯一的教育途径。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以五经博士教育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学生通过考试后可获得官职。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唐代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各学均设有博士、助教。地方州县也设有相应的教育机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和管理网络。

宋代中央仅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地方州县则设有州县学。北宋时期曾三次大规模兴学,其中王安石推行的太学三舍法影响深远。明清时期,国子监既是教育管理机关,又是培养官僚的最高学府,地方上设府、州、县学。士子必须先通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科举。

古代虽然以官学教育为主,但私学教育也普遍存在。私学开创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代一度禁止,到汉代又发展起来。隋唐以后实行科举,给读书人以博取功名的机会。由于官学名额有限,再加上报考科举的条件放宽,从而使许多自学和私学学生得以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仕途,这就给私学提供了发展的条件。

明代甚至一度禁止私学,然而,明中叶以后官学废弛,书院又逐渐发展起来,有些书院一时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舆论的中心,官学的声望和影响远不如这些著名的书院。总的说来,私学虽然不由国家直接控制,但所学内容还是多局限于准备科举考试,与官学并无太大的区别。而且开办私学和担任教的人大多是退职的官僚和士大夫,与政府并无本质上的冲突,所以能够与官学长期并存。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在“自强”的名义下,先后建立了同文馆、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南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培养当时急需的翻译、制造技术和陆海军人才,并在1868年以后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此后,一些督抚也模仿西式公立学校制度建立了一些新式学堂,1898年在北京建立了京师大学堂,地方的新式学堂也随之兴起。这种新式学堂吸收西方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学习理、工、农、医等实用学科,开始摆脱了与入任制度相结合的旧模式,借以培养当时急需的各方面人才。面对这种新的事物,各方面的反映是不一致的,有人甚至称之为“无系统教育时期”。

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文,改以《四书》、《五经》及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作为取士的标准,与此同时,给予学堂毕业生和留学归国学生以相当科举中的举人、进士资格待遇,这就促使新式学堂迅速发展起来。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再颁《奏定学堂章程》,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新式学堂教育开始发展起来。1905年,清政府又宣布废除科举,学堂毕业生直接取得功名,学堂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

总结:劝之以学,诱之以禄,这可以看作是古代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古人上学,大部分都是把读书和个人的政治经济利益结合起来。教育与入仕相结合,读书和做官联系在一起,这是古代教育的中心思想,也是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不过也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想法的催生下,教育事业也得到了不小的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