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歌《Jana Gana Mana》:泰戈尔的不朽之作
印度国歌《Jana Gana Mana》:泰戈尔的不朽之作
印度国歌《Jana Gana Mana》
标题
जन गण मन(Jana Gana Mana)/ 汝是所有人心的主宰
上述是印地语。单个单词的直译是:
Jana = 人民
Gana = 群众
Mana = 心灵
泰戈尔的英文翻译为“Thou art the ruler of the minds of all people”,因此本网站采用此翻译作为日文标题。有些资料将其称为《印度的晨歌》,这是泰戈尔于1919年发表的英文版标题,但不适合作为国歌的正式标题。
作词
रवीन्द्रनाथ ठाकुर(Rabindranath Tagore)
泰戈尔于1861年5月7日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富商家庭。他在家中接受教育后,17岁时被送往英国留学,期望成为一名律师。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戏剧和音乐,并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尽管没有获得学位,但他于1880年返回印度,开始从事诗歌和音乐创作。泰戈尔积极参与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与甘地有密切的交往。1913年,他凭借孟加拉语诗集《吉檀迦利》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15年,英国授予他骑士称号,但他为了抗议英国政府对印度的政策而拒绝接受。泰戈尔曾多次访问日本,与横山大观等知识分子有交往。1941年8月7日,他在加尔各答去世。
泰戈尔22岁时结婚,他的妻子Mrinalini Devi当时只有10岁。他也是孟加拉国国歌的词作者。
作曲
同上
采用年份
1950年1月24日
印度宪法制定会议将印地语版本定为国歌。
起源
歌词最初是用孟加拉语创作的,由泰戈尔作词。原稿已经遗失,因此不清楚创作的具体过程。据说首次演出是在1911年12月27日加尔各答举行的两大政党之一“印度国民大会”年会第二天的开幕式上,由泰戈尔的侄女用孟加拉语和印地语演唱。
1919年,泰戈尔访问贝萨ント神智学院时亲自演唱了这首歌。学院副学长Margaret Cousins恳请泰戈尔进行英文翻译和乐谱制作。泰戈尔将其翻译为《印度的晨歌》。此后,这首歌成为学院每日晨祷的一部分。泰戈尔亲笔的英文歌词至今仍由学院保存。
1950年1月24日,印地语版本被宪法制定会议定为印度国歌。
法律规定
宪法第一章第51Aa条指出,遵守宪法、尊重国旗和国歌是所有印度公民的义务。
1971年《维护国威行为法》第3条规定,故意妨碍国歌演唱或干扰演唱集会的人将被处以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罚款或两者并罚。
歌词版本
通常版本时长52秒,特定场合使用的简短版本为20秒。简短版本歌词如下:
Jana-gana-mana-adhinayaka jaya he
Bharata-bhagya-vidhata.
Jaya he, Jaya he, Jaya he,
jaya jaya jaya, jaya he.
简短版本常用于宴会敬酒时的演奏,但不会为总理演奏。
根据内务部资料,乐队现场演奏时,为了使参与者易于跟唱,建议使用鼓卷。
在新闻电影或纪录片中播放国歌时,观众无需起立,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放映中断,反而造成混乱。
关于这首歌是否是对英国君主的致敬,有争议。但发现泰戈尔于1937年11月10日写给友人的信件中包含对王室的批评,因此这一说法被否定。
“汝”并非特指某个神或人物,而是象征着超越一切的存在,体现了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的特色。
在一些地方城市,每天早晨都会在街头播放并演唱国歌。
1987年,喀拉拉邦部分学生因拒绝唱国歌而被学校开除。法院最终裁定,学生尊重国歌,不唱歌并不构成侮辱。
除国歌外,还有地位相当的赞歌《Vande Mataram》。
孟加拉语版本
歌词
Jana-gana-mana-adhinayaka, jaya he
Bharata-bhagya-vidhata.
Punjaba-Sindhu-Gujarata-Maratha
Dravida-Utkala-Banga
Vindhya-Himachala-Yamuna-Ganga
Uchchala-Jaladhi-taranga.
Tava shubha name jage,
Tava shubha asisa mage,
Gahe tava jaya gatha,
Jana-gana-mangala-dayaka jaya he
Bharata-bhagya-vidhata.
Jaya he, jaya he, jaya he,
Jaya jaya jaya, jaya he!
日文歌词翻译
汝是所有人心的主宰
印度的命运之神
汝之名唤起旁遮普、信德、
古吉拉特、马拉塔、
德拉维达、奥迪沙、孟加拉之共鸣。
巍巍维达亚山与喜马拉雅,
恒河与雅穆纳之波涛,
印度洋之浪花齐声颂扬。
人民祈求汝之祝福,
歌颂汝之胜利。
所有人的福祉皆在汝之手中,
印度的命运之神。
胜利、胜利、胜利,胜利归于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