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宣统年铸“宣统通宝背福禄寿喜人物”银质花钱
末代皇帝宣统年铸“宣统通宝背福禄寿喜人物”银质花钱
花钱是外形似钱,但不能当钱在市场上交易流通的钱形物。它产生于宫廷,广泛流传于民间,似钱非钱,故俗称“厌胜钱”。
花钱种类繁多,有官铸的,军阀或民间私铸的。每一枚花钱,从它的币文和纹饰,都能引出一段故事来。我们欣赏厌胜钱,要从面文及背图去领略它的内涵、历史背景、典故出处,一枚厌胜钱能够折射一段时代背景或一个民间故事。
你看,这一枚在张志中先生所编的《收藏指南:花钱》(1998年06月第1版)P377收录的“宣统通宝背四人物”花钱。
当时标价是200元人民币。这个价值在张志中先生所编书中收录的花钱中不算是珍品,但价值已是非常高了。
宣统皇帝溥仪是慈禧的侄儿,醇亲王载沣的长子,当时仅三岁。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命令溥仪承继大统,并由载沣出任监国摄政王。次日,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
三岁登基的儿皇帝,两天时间里连遇皇宫内丧皇帝、逝太后,整个朝廷乱成一锅粥,当时光绪帝的灵柩停在乾清宫,慈禧太后的灵柩则停在皇极殿,两丧并举的局面让年仅三岁的小皇帝穿梭于两地之间,在恐怖阴森、哀声丧气的环境下哭祭。坐在龙椅上也惊恐万分,吵闹着要回家。还是在龙椅上还在哭闹,是他爸载沣(摄政王)在旁哄骗他“快完了,快完了”.......一语成畿,令溥仪成了清朝的末代皇帝在位时期不到四年(1908-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清王朝覆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代宣统皇帝在位时期(1908-1912年)也铸造了流通货币“宣统通宝”“大清铜币”,“大清银币”等行用钱。因铸造时间短,铸造量少,不少铸钱都成绝世之作,珍贵异常。如宣统三年的“大清银币”中就有许多种是珍稀之币,受泉友青睐。
除了上述这些宣统流通钱外,存世还见有宣统通宝花钱。如“宣统通宝背人物花钱。 还有“宣统通宝背天下太平花钱”。
“宣统通宝背人物花钱”,老朽藏有一枚。钱币铸制不精,但与钱谱图中所在的币文花饰吻合一致,基本可以判断是同模所铸。
测见藏钱重24.5克,直径46.2mm厚2.4mm穿口10.2mm,币文0.9mm。据这些参数,计算铸材比重大于10.5g/cm³。推测铸材系银质,表面鎏金。观察氧化痕迹,包浆自然,外轮边呈自然银氧化色黑褐色,判断为真银。
其边轮光洁规整,边轮面打磨痕是纵向垂直于币面的(后锉磨成),边轮与外缘廓交界处轮沿有锉痕。钱币地章不平,有凹陷痕。币文和后背人物线条边缘模糊,穿口内侧有熔铸流痕。此钱这种币色和铸造工艺,更会被某些泉友视作地摊货。但此币具有显著的熔铸特征,与地摊货机制品迥然不同!
另外,在“通”字“辶”部左侧,“辶”部和“甬”部左侧,“甬”部右侧发现三个与币文高度一样的点珠,疑为熔铸流铜或铸造暗记。
但未查见官方有铸造过银质的“宣统通宝”花钱的记录。
银质“宣统通宝背四人物”花钱,这类钱币属于民俗钱(花钱)的范畴,并非流通货币,多为民间私铸或地方钱局铸造的纪念品、佩饰或祈福用品,通常用于馈赠、装饰或辟邪,其形制、图案和材质均与流通货币不同。
至于花钱背部四人物是谁?可根据人物特征推测。
因人物图像模糊,我们只有从画面人物特征判断人物属性。左一人手提灯笼或花篮,下一人盘腿打坐,右人身着官衣官帽,上一人右手持剑左手持圆盘状物。根据上述特征分析,根据您描述的四个人物特征,结合古代花钱(民俗钱)的常见题材、民间信仰及象征体系,可对这四位人物的身份及组合寓意进行如下分析:
- 手提灯笼或花篮者
灯笼:象征光明、指引(如“前途光明”)、驱邪(如“照破幽冥”),常见于元宵节、婚庆题材。
花篮:代表献瑞、散福,与吉祥、丰收相关。
可能的身份
①喜神:手持灯笼象征“添丁添喜”,多见于婚庆主题花钱;
②蓝采和(八仙之一):以手持花篮为标志,象征散花济世、祛病消灾;
③天女散花:佛教或道教中的仙女形象,寓意祥瑞降临。
- 盘腿打坐之人
打坐姿态代表修行、超脱、长寿,多见于道教仙人或佛教罗汉。
可能的身份
①寿星(南极仙翁)与福星:寿星持杖或灵芝,福星持卷轴或如意,二者常并坐象征“福寿双全”;
②老子与庄子:代表道家哲学,象征无为与逍遥;
③文殊与普贤菩萨:若受佛教影响,可能为骑狮、象的菩萨,但打坐姿态较少见。
- 身着官衣官帽者
直接指向“禄神”,象征功名利禄、科举仕途。
可能的身份
①禄星(文昌帝君):主掌功名,手持如意或官印,常见于科举主题花钱;
②曹国舅(八仙之一):唯一穿官服的八仙,象征“弃官修道”,但形象多持玉板而非官印;
③关公(文关帝):部分民间信仰中,关公亦被视为“武财神”或文官形象。
- 右手持剑、左手持圆盘者
剑乃驱邪镇煞、斩妖除魔;
圆盘:可能是八卦镜(道教法器,用于照妖)、日轮(象征光明)、或“法印”(代表神力)。
可能的身份:
①钟馗:捉鬼天师,经典形象为持剑与八卦镜,常见于辟邪主题花钱;
②吕洞宾(八仙之一):以“纯阳剑”为法器,圆盘或为“纯阳法宝”(如葫芦、蒲扇);
③真武大帝:披发仗剑,脚踏龟蛇,圆盘可能象征“玄武龟蛇”或“北极星”。
如按上述人物推论,此花钱四人物组合的寓意体系可能对应以下两种核心主题:
- 福禄寿喜 + 驱邪护佑
福:手提灯笼/花篮者(喜神或蓝采和);
禄:官服者(禄星);
寿:打坐二人(寿星与福星);
驱邪:持剑与圆盘者(钟馗或真武大帝)。
涵盖世俗生活的四大追求(福禄寿喜),同时强调驱邪护宅,形成“祈福+护身”的双重功能。
- 天地人神四象护法
天界:持剑与圆盘者(真武大帝,象征北极星宿);
地界:打坐二人(地仙或土地神);
人界:官服者(禄神,主掌人间功名);
吉庆界:提灯笼/花篮者(喜神,象征人间喜庆)。
体现出古人“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宇宙观,祈求全方位庇佑。
于是,铸造此花钱的文化背景与铸造动机也就可以解释了:
①. 民间信仰融合:
此类花钱可能出自清末民初,民间信仰呈现佛道混杂、世俗化倾向,人物组合不拘泥于单一宗教体系。 人物组合符合民俗逻辑(如福禄寿喜缺一不可)。
②功能性需求:
用于悬挂佩戴(如压胜钱)、婚礼聘礼、或宅院镇宅,兼具装饰与祈福功能。
③. 地域特色:
此币铸地无法考证,若为江南或闽粤地区铸造,可能融入地方神祇(如妈祖、保生大帝),需结合钱币出土地进一步考证。
此钱存世不多, 查阅《中国花钱图典》《清民花钱全集》等权威图录,有类似的比对题材(如“四神花钱”“八仙八卦钱”)。
其市场价值评估如下:
真品参考价,若为清代晚期银质花钱,品相完好者市场估价约 3万-8万元;
若人物组合罕见(如融合佛道四神),或为名家旧藏,价格可能突破 10万元。
但需注意仿品风险。清代银质品多为含银量较高的银合金(如纹银)。但近年已发现有高仿银质花钱充斥市场,常见低银镀层或树脂翻模,民间私铸品还存在成色参差不齐的情况,需谨慎对待“捡漏”。
总结
这枚“四人物”银质花钱的人物组合,大概率以 “福禄寿喜” 为核心,叠加 “驱邪护宅”功能,反映清末民初民众对世俗幸福与超自然庇佑的双重诉求。
其历史价值在于融合多元信仰,艺术价值在于人物刻画与银工艺的结合。
藏品要注意保存与保养。银质钱币需避免接触酸性物质或硬物刮擦,存放时使用专用钱币盒并控制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