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米切尔空天研究所发布协同作战飞机研究报告
美国米切尔空天研究所发布协同作战飞机研究报告
3月25日,美空军和太空军协会米切尔空天研究所宣布发布其研究系列中的一个新成果,即《受到攻击时的后勤:“协同式作战飞机”兵力设计的关键》(Logistics While Under Attack: Key to a CCA Force Design)研究报告。该报告的作者是美空军退役上校、米切尔空天研究所未来概念和能力评估主任马克·冈津格(Mark A. Gunzinger)。
该报告认为,美空军目前的制空力量缺乏足够规模,也不能在太平洋冲突中提供击败大国对手所需要的空中优势,正面临大国对手步步紧逼的挑战。美空军正在研制具有自主技术和其他新颖能力的“协同作战飞机”(CCA),以帮助弥补其执行制空任务时的不足。这要求美空军及其工业界合作伙伴继续发展成熟的技术,确保“协同作战飞机”能与其他飞机高度合作。“协同作战飞机”将作为力量倍增器补充、但不会取代现役的F-22、F-35和未来的F-47。这种合作式的组合将对对手构成多样化的威胁,使对手更难以在高度动态、时间压缩的作战环境中准确掌握态势和反击。
分布式的“协同作战飞机”架势将使大国对手有效发现、锁定、瞄准和攻击美空军制空力量和基地变得复杂化。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员、燃料、战区空运和其他后勤保障来保证每天数百架次的“协同作战飞机”飞行,上述优势就将无法实现。这些后勤不应该是一种事后的处置,而应当是形成“协同作战飞机”相关需求的一个输入,用来确定“协同作战飞机”的组合以及它们应当如何运用。该报告总结了米切尔空天研究所一系列演习中第三次演习形成的意见,该演习探索了具有自主技术的“协同作战飞机”作为制空力量倍增器的潜力。
来自美空军和工业界的规划人员、作战专家和技术人员,评估了可能的“协同作战飞机”使用案例和在一场大规模的太平洋冲突中生成“协同作战飞机”架次数所需的后勤保障,并由此提出了10条建议:最小化“协同作战飞机”的后勤需求;开发创新的“协同作战飞机”作战概念;利用“协同作战飞机”在美军打击间隙维持对敌压力;大量采购低成本、可消耗的“协同作战飞机”;优先快速资助和采购“协同作战飞机”;不要用“协同作战飞机”取代五代机及更先进的有人机;使“协同作战飞机”的弹药选择与未来美空军弹药库存保持一致,并优先采购可创造非动力学效应的“协同作战飞机”;评估“协同作战飞机”前沿作战基地的后勤、作战管理等需求;评估使用无人机为“协同作战飞机”提供后勤支持的能力;继续深化对“协同作战飞机”作战和后勤需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