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正解汉字 第一百七十一课 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正解汉字 第一百七十一课 恶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08/11/82994995_1125649179.shtml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每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恶”和“亚”两个汉字的字源、字义及其在经典文献中的应用,揭示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恶”字读作è时,属于形声字,从心,亚声。其本质意义是“损害利益”。在使用中,具体意义包括:

  • 损害利益的行为:过失、罪恶
  • 损害利益的事物:丑陋、坏/不好、污秽/肮脏、贫瘠、凶暴/凶猛等
  • 损害利益的人:恶人、坏人等

读作wù时,表示利益受损的反应:厌恶/讨厌、嫉妒、诽谤/中伤、忌讳、羞耻/羞愧等。

读作wū时,表示疑问:何、怎么;表示惊讶。

“亚”字读作yà,属于象形字。许慎认为其像人驼背形。甲骨文一说像花边形。本义是“丑”,本质意义是“有所欠缺”。在使用中,具体意义包括:

  • 次/次于
  • 低/低于
  • 垂/低垂
  • 俯/偃俯
  • 压/低压
  • 挨着/靠近
  • 掩/闭等

“恶”字的演变

“恶”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从战国文字、篆文到隶书、楷书,形构都是从亚,从心。亚,有所欠缺;心,主观感受;两部分合起来会意:事情有所欠缺,使人产生负面感受。在六书中属于形声。《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恶”,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亞”简化成“亚”。

“亚”字的多种解读

  • 一种观点认为:“亞”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中空的“十(纵横的通道)”字,在四个方向上加“口(部落)”;有的甲骨文将“口(部落)”简化为“一”,成“亞”字。本义:散居在各处的原始部落,引申指中心以外的次级地区。
  • 另一种观点认为:“亞”字甲骨文像古代部落聚居处的建筑平面图。酋长或者王居于中央大屋,王亲或重臣居于周围的小屋。会意主次关系,本意也是次第、 差一等。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亚”字象宗庙建筑的形状。“亚”在上引甲骨文的词句中就是指宗庙。也有学者认为“亚”字象明堂或墓上享堂的形状。商王的坟墓多作“亚”字形。但是,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的宫殿基址、居住基址和宗庙基址等大都作方形或长方形,从未见过作“亚”字形的。由此可推测,古人以生为先,死为次。所以,生前居住的宫殿、居所方形;死后的墓地则“亚”形,寓意死是生的次(下)一级。
  • 另一种观点认为:“亚”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表示上下、左右均涂平。涂饰前墙面不平整,要先用泥基本填平,再涂饰涂料。所以“亚”表示“次,次第,次要”。《尔雅.释宫》墙谓之堊。《释名》堊者,亞也,次也。先泥之,以灰饰之也。

“亚”与“恶”的关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亚与恶音义皆同”。在战国秦汉的出土文献中“亚”、“恶”相通是常见现象。从文字发展演化的规律看,许多从“亚”为部首的字,早期就是用“亚”字记录,后来才加其他偏旁。除“恶”外,还有:

  • 癋(hè):心病。即心的运作有所欠缺,产生疾病。
  • 哑(yā),由于生理缺陷而失去言语能力。
  • 俹(yà):倚,靠;仰仗。独立能力有所欠缺,需要依靠外力。
  • 桠、椏(yā):成叉状的树枝。《玉篇》桠,木桠杈。即次。非主干。
  • 垭(yā):两山之间的狭窄地方。

经典中的“恶”

如果我们能抓住“亚”和“恶”的本质意义,经典中与“恶”相关章句的意义就很容易理解。

老子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第二章》)

意思就是:以绝大部分人认识的“美”去理解和追求“美”,结果往往不如意(有所欠缺)。

孔子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四)

孔子说:“只有心得体验全面的人才能发现人的真正优点和缺点。”

此处孔子言简意远。好事、恶事易,好人、恶人难!

好事,如鲜花盛开、山林美景,人能好之;
恶事,如粪土恶臭,人能恶之。
事之好恶皆为定数,好之、恶之,常人易定。
唯人之善恶,藏于内心,变化于日常言行,难以确认。
故谚语有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仁者具备丰富的心得体验,能直达本质,识人之好恶。故,能好之,发现人的优点、长处;能恶之,发现人所欠缺。
不仁者,缺乏心得体验,容易被眼前的表象迷惑。心有所好,乃好其事,好其利,而非好其人。心有所恶,乃恶其事,恶其利,而非恶其人。唯有仁者(心得体验全面的人),能从最全面的角度看透人而能好人、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四)

孔子说:“如能致力于追求最全面的人生价值,人生就不会有遗憾(缺失)。”

因为对“恶”字理解不够透彻,没有能抓住“恶”的本质意义,孔子这段话过往通常被理解为:“只要存心在仁了,对他人,便没有真所厌恶的了。”(钱穆《论语新解》)境界大打折扣。与上一章“能好人,能恶人”相互矛盾。由此给人以“儒家思想缺乏逻辑,前后矛盾”的口实。其实,并非孔子的思想缺乏逻辑,相互矛盾,而是后人理解有误。

孔子说的“无恶也”并非对“他人”没有恶意,或者厌恶他人。而是没有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如果我们毕生都在努力实现最全面的人生价值(仁),处处尽力而为,那么即便在人生的尽头回望,也不会发现人生有所缺失,留下遗憾——孔子这句话两千多年来激励着历朝历代的士子们为人生尽力,为使命拼搏,为天下人勇当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舍身成仁,杀身取义。保证了中华承传不绝,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始终屹立世界文明之巅。

即便到近代,外族野蛮统治,强行扭曲传统思想文化,导致中华发展在一百多年里全面落后西方。仍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复兴,民族富强而浴血奋战,披肩斩棘,舍生忘死,通过担当重责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仁)——这些人民英雄,民族脊梁的一生何有遗憾?

这才是孔子说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这句话比近代苏俄虚构小说里的那句虚无的“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可惜,现代人大多只知道那句在苏俄倒台时候没有发挥任何效用的小说台词,而不知道孔子这句激励无数先贤齐心协力,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撑起华夏文明的至理名言。

所以,我们潜心研究,从汉字的基本数据结构和表意原理为基础,以《论语》、《老子》等古代经典和现代常用字为素材,一字一诗篇,一字一文章,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讲解汉字。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帮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典籍章句的意义,更深入了解先贤的思想。进而从浩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有生命力的智慧,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

“正字——正经——正道——正心——正行”

这是我们学习汉字的最终目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