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视角透视《伤寒论》的核心原理
用现代视角透视《伤寒论》的核心原理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核心原理一直被后世医家所推崇。本文尝试用现代物理学视角来解读《伤寒论》,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我们可以简单的做一个定义:现代西医更趋近于化学医学,而中医更趋近于物理学医学。用现代的观点看,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和动力设备都是以消耗热量作为生命基础的,热量支持了生命体的行动和生存。对于生命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热量和水分,对应的就是中医常说的寒热燥湿。
太阳光提供的热量和能量支持了地球所有生命的生存和维系。水分则是所有生命的载体,人体大约有70%的成分都是水。从另一个维度看,自然界的水有规律的流动、蒸腾(雨、雪、风、霜),河流、海洋、进入土地,塑造了生命。
和所有的动力系统相似,人类依靠热量得以生存。人体一边产生热量,一边消耗热量,一边把不能使用的热量散出去。任何的动力系统的热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即不可能把产生的热量全部使用掉,只能使用其中一部分。例如汽车汽油燃烧产生的热量只能利用大概不到40%,其他的60%不能被有效使用,只能通过循环冷却系统排热到环境当中)。
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带动氧气燃烧产生热量。这些热量用来维持体温、消化食物和行动思考,不能被利用使用的热量要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代谢通过皮肤排到环境中去。
和其他动力系统不同的是,人体产生热量和散出热量几乎都是依靠良好的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氧气通过肺进入人体在肺泡中和血液混合,进入心脏后在心脏的压缩下通过动脉血液带到身体去,氧气燃烧人体贮备的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释放出热量来。这些热量维持了人体主要的生理代谢和生理作用,并支持躯体行动。同时部分不能使用的热量也通过血液流动和循环带走不能使用的热量(例如肝脏细胞、肾脏细胞营养物质燃烧后产生的热量),最后通过血液流动带动这些热量带到皮肤表面散出去。因此健康的人体皮肤通常不怕冷,但摸起来却是凉的。这反应了人体的产热效能高,散热效能也好,身体循环系统运行正常。
一旦人体的血液量匮乏,人体捕获氧气的能力也会不足,身体的循环效能就会下降,产热效能和散热效能都会下降。人体的循环系统依靠热量来推动运行,产热效能下降会导致人体循环代谢能力下降,出现以“正虚”为特点的疾病,散热效能下降会出现以“邪盛”为特征的实证,不能有效散出去的内热会对人体造成灼烧和破坏。
人体的热效率越差,则意味着人体血氧循环产生的热量被利用的越少,被浪费的越多。可被利用的热量少,则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变差。浪费的热量滞留在人体则会对人体产生破坏性,灼烧人体的脏腑组织变成所谓的“痈疽”,即损伤人体的组织。
人体血液循环和人体产生热量以及发散热量的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充足的血液量带动氧气供应到脏腑组织,氧气燃烧营养物质产生的热量推动脏腑组织运动,部分不能使用的热量又需要血液的流动带走。就如同自然界河水的流动,从上游带来能量,又把能量传递给下游。人体心脏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液达5升。如果人体血液量变少,捕获氧气和输送氧气的能力就会变少,身体的产热能力就会减少,身体就容易变冷,就是古人讲的“寒化”。身体靠热量支持生命运动和消化吸收,肠胃必须有足够的温度才能让食物和水分留在身体内,温度过低就会导致腹泻,食物和水分从身体内流失。血液是水分和食物吸收转化而来,食物和水分流失后进而就会导致失血。一旦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血液减少,血液流动的速度和效率也会降低。血液流动效率降低,身体内不能被有效的使用的热也会滞留在体内,出现所谓的“热化”。“热化”会损伤灼烧人体,让人体的脏腑组织质量变差。
很多《伤寒论》的大家说,仲景的核心思路“存津液、保阳气”,实际上简化来看,就是人体血液和血液循环效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很快透析《伤寒论》的核心思路,现代人可以轻而易举的学习并使用。譬如:
容易感冒的人通常是血液量比较少、循环效能较差的人。因为血液量少,所以身体获取氧气的能力差(氧气主要靠血液当中血红蛋白结合),因而身体产生的热量少,到达皮肤的血液量就少,所以皮肤的温度低,所以怕冷。因为到达皮肤的血液量少,所以通过皮肤散热的能力也就差(人体有86%的余热是通过皮肤散出去的)。这类体质很容易出现身体怕冷,而又皮肤又容易发烫。反过来说,身体产生的热量少,推动血液循环的能力也就差,血液流动越慢,人体又容易缺氧,产生的热量又散不出去(身体出现乏力,又容易积蓄内热)。
所以,身体差的人本来身体温度就低,一遇到冷风吹到身上,血液循环马上变慢。血液循环变慢后,单位时间获取的氧气量就会减少,缺氧后身体产生的热量就会减少。身体依靠热量驱动人体行动,所以就会出现疲倦、没有足够的热量消化食物,没有胃口。另一方面,冷风吹到身上后,血液循环变慢,体表上的血液内收到体内,血氧燃烧后一部分不能使用的热量也会多余的积蓄在身体内,内热不能有效散出去就会出现发烧。
《伤寒论》的第一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指的人体的皮肤之表,人体受寒,血液循环变慢,热量不能有效从皮肤散出去,所以出现脉浮,“恶寒”是因为血液循环变慢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导致。
麻黄汤的机理实质上是在鼓舞人体气血到达体表,加强人体循环系统,让身体获取足够的氧气,并把积蓄的内热散出去。
而桂枝汤则是加强人体的血液循环并补充津血,让津血充足到达体表改善体表的血氧循环,这样可以恢复毛孔的正常开合。
身体较强壮的人,身体内的组织、细胞比较有营养(例如小孩,壮年人,看起来每个细胞都是水嫩新鲜的),贮存了足量有效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血氧在身体内燃烧可以产生足够的热量,因此身体相对不容易“寒化”,容易出现散热不足导致的“热化”病。
身体虚弱的人,皮肤肌肉、组织萎缩干涩,身体血液量匮乏。血氧燃烧值不高,很容易出现以缺氧、缺血的“寒化”症状。《伤寒论》用到四逆汤时,通常是腹泻。四逆汤中的炙甘草可以维护人体的津液,从本质看,津液就是人体实现循环运动的载体,一旦缺少津血,循环体就缺少载体。干姜、附子实际上是在提升人体的“热功率”,身体的温度高了,血液循环就会加快向正常的方向发展,血液流动变快通过肺和全身,人体获取氧气的能力就会提高。
《伤寒论》所说的三阳病,突出体现人体内热不能有效散出去为典型主要矛盾,通常也伴随着津血被内热消耗的问题。像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都是用来补充身体水液的。而麻黄汤、大青龙汤、麻石杏甘汤等都是发散身体内热的。
《伤寒论》所说的三阴病,通常可能是身体平时血液不足,产生的热量不足。外邪入侵人体造成血液循环快速削弱,出现以缺氧、缺血为主的产生热量不足,身体变冷(手脚冰凉是《伤寒论》最常见的描述特征)的典型矛盾。
炙甘草汤这些药物是用来补充人体血液的,血液量增加人体血氧循环就会提高,身体就可以产生足量的热量,脏腑的机能也会因为血液增加而得到改善。这样身体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小建中汤这些药物则是提高身体内循环的,内循环提高后身体热效能就会提高。肠胃的温度暖起来,胃口就会改善。
少阴系统通过心肾的协同作用进行血液内循环,心脏足量运动给全身输血实现血氧循环,肾脏过滤血液提高人体的“热效率”和燃烧值。四逆汤这些药就是通过温暖的方法来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提升人体的热效率,以增加人体获取氧气的能力,也可以间接改善肠胃的热效率改善吸收,为进一步提升血液的造血能力做铺垫。
厥阴系统是人体最大的藏血系统,人体的能量就是贮存在血液当中,如果厥阴系统平时贮存的血液充足,则疾病即使发展到厥阴也可以做“最后的反击”,如果人体血液量非常匮乏,则很难有效组织起“绝地反击”。
古人的说话比较抽象,也没有现代人的知识结构。现在解读《伤寒论》的所有书籍、大学教材几乎停留在“以古释古”的语境当中,和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语言习惯严重脱节。
我们用现代物理学视角、热力学和结构力学的视角来解读透视《伤寒》,则会发现大道至简,令人眼前豁然开朗,学习《伤寒论》自然不费太多力气。举一反三又会发现,无论是新冠肺炎、高血压、还是肿瘤,其原理不过大抵如此。无非是人体热效率、血氧循环、产热、散热、载体(津血),人体主要系统的质量,等几个核心要素构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