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远古走向未来:西拉木伦河竟如此厚重而沧桑

创作时间:
2025-04-02 06:13: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远古走向未来:西拉木伦河竟如此厚重而沧桑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13/21/506102_1113977413.shtml

西拉木伦河,这条发源于内蒙古的河流,不仅是一条普通的水系,更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长卷。从远古的沙地文明到辽代的辉煌历史,再到现代的生态治理,西拉木伦河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西拉木伦河流向远方

西拉木伦河,为西辽河北源,也是西辽河流域面积最大,支流发育众多的一条河流。“西拉木伦”为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历史上为区别于我国的黄河,称其为潢水,又名湟水。

西拉木伦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浑善达克沙地的源水头;另一个是发源于红山子乡桦木沟的萨岭河。在克什克腾旗的浩来呼热乡,两股源流汇合后,始称西拉木伦河。由此向东流经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在翁牛特旗与通辽市开鲁县、奈曼旗交界处,与老哈河汇流为西辽河。河流全长380公里,流域面积3.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10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百岔河、碧流河、查干木伦河和少郎河等。

源水头,又叫潢水源,位于浩来呼热乡的白槽沟。它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凹陷盆地,形近葫芦,三面沙丘环绕,只有东面是一个敞开的出口。这是浑善达克沙地深处。经过多年封育治理,流动沙丘己经锁住,植被修复良好,浑善达克沙地已改变了模样。


西拉木伦河源头

站在源水头沙谷上面,望着这个v字形深谷,估计上下相对高差在100米左右。到谷底无路可走,只好沿着牛羊喝水的小道,踩着没脚的流沙,慢慢下到谷底。有意思的是,牛羊踩出的小道,竟然沿着近似等高线盘旋而下,走起来并不很费力。

谷底很小,沙底平坦,面积不足一亩大小,平展的沙地上有大大小小若干泉眼,密如筛网,正在从中渗出、冒出、涌出汩汩泉水。很快,丝丝脉脉的泉水形成细细径流,沿着向东敞开的出口流去,称沙里漠河。沙里漠河流到浩来呼热乡沟门村附近与萨岭河汇流,形成西拉木伦河。浑善达克沙地,成了西拉木伦河的产床。

从地理上看,西拉木伦河头枕着浑善达克沙地,双脚伸进了科尔沁沙地,一条河流将两大沙地串连起来。换句话说,两大沙地在挤压着西拉木伦河的空间,威胁着它的生存。实际上,在赤峰北部的巴林右旗,两大沙地曾近乎联手。西拉木伦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顽强地挣扎在两大沙地中。说西拉木伦河,先要说清楚两大沙地。



上图为浑善达克沙地,下图为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蒙古语的意思是“孤独的小马驹”,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征伐金人时经过这里,赞叹浑善达克草原的壮美,便用自己的坐骑“孤驹”的名字,命名了这片沙地草原。浑善达克沙地位于锡林郭勒盟南部和赤峰市西北部,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地,直线距离仅180公里,是形成京津沙尘天气的主要沙源地。沙地东西长约450公里,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内蒙古四大沙地之一。

这片沙地的最大特点是有水沙地,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泊、水泡子和沙泉,泉水从沙地中冒出来,汇集成流,形成多条时令性小河。从地貌上看,浑善达克沙地属典型的坨甸相间地貌,绵延不断的沙丘间,形成许多山间盆地和平坦草原,发育着疏林、灌木和草甸。由于有水,使浑善达克沙地水草丰美,风光独特,景色壮丽,有“花园沙漠”之称。

专家研究,沙漠与沙地在成因上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沙漠主要是气候变化和地质变迁造成的,自然因素为主;而沙地的形成有持续干旱等自然因素,更主要是人为因素干扰,过度开垦、釆伐、放牧,致使森林毁坏,草原退化,河流、湖泊萎缩,形成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当属后者。史籍记载,浑善达克沙地原本是一片沙地松林,东西延伸八百里。到了元代,元上都(今正蓝旗)坐落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上都城里的达官贵人,用炭取暖烧饭。于是就形成了伐树—运木—烧炭—卖炭的产业链。浑善达克草原,森林长期过度砍伐,植被遭到破坏,草原、森林退化成了沙地。中学时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儿时读书不解其意,看了浑善达克沙地才明白。虽然《卖炭翁》写的是秦岭,但彼此的命运是同样的。当然,这早已成为历史。


西拉木伦河中下游

科尔沁沙地,地处西辽河平原。在蒙古语中,科尔沁意为“造弓箭者”。历史上科尔沁草原为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的封地,哈萨尔善射弓箭,故有此名。这一带曾是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原,由于气候变化,特别是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生态环境失衡,科尔沁草原变成了沙地。科尔沁沙地幅原辽阔,覆盖了内蒙古、吉林、辽宁的8个盟(市)、22个县(市、区),沙地分布6.63万平方公里,其中成沙面积约3.51万平方公里。据专家认定,科尔沁沙地主要为沙质土壤,其中以风沙土壤为主,沙地流动性大。遏制风沙流动,防风固沙,对打胜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具有决定意义。

从地貌上看,科尔沁沙地最显著特征是,沙层覆盖广泛,流动沙丘间平地开阔,形成坨甸相间的地形组合,当地人称之“坨甸地”。受西北风影响,沙丘多为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岗状,沙岗上广泛分布着沙榆树疏林。这些沙榆树耐旱耐寒,分布疏散,树干低矮粗糙,主干向东南倾斜,树冠不够舒展,树叶细小卷曲,呈营养不良状,极具苍桑感。这成了科尔沁沙地最亮眼的自然景观。

西拉木伦河流域范围,左侧以大兴安岭及其支脉为西拉木伦河与内陆河和乌力吉木伦河的分水岭,最高峰为克什克腾旗境内的黄岗梁,海拔2036米;右侧有七老图山及其支脉为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和滦河的分水岭。整个流域上游宽阔,下游狭窄,平均宽约80公里,为羽状水系。流域大部分属于半农半牧区域。



上图为黄岗梁,下图为百岔河

河源至百岔河口,为西拉木伦河上游。河流穿行山谷之中,河道弯曲,河谷狭窄,落差集中,水流湍急,河床稳定。这段河流上,具有发展小水电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源区的克什克腾旗,在西拉木伦河干流上像串糖糊芦一般,建成响水、龙口、上湾子等8个中、小型水电站。

百岔河,是西拉木伦河右岸一级支流。源出于七老图山北段桦木沟,由西南向东北流淌,长123公里。百岔川岩画闻名远近,被誉为“远古文明画廊”,岩画活灵活现,古朴逼真,简约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古代先人们生产生活场景。百岔川岩画、阴河川岩画和达里诺尔砧子山岩画一道,是西辽河上游古代文化的重要佐证。百岔川自古盛产名马,民间有“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川的铁蹄马”之说。据说,百岔川上游是商人的祖居地,商人的始祖契,“居于砥石迁于商”。经史家考证,砥石在今百岔川上游塞罕坝脚下,是产磨石的地方。

在西拉木伦河左岸,百岔河口对岸,为林西县双井店村一块临河台地,是古饶州城遗址。辽代饶州府是在唐代饶乐都督府(后为松漠府)基础上建筑的,金灭辽时,饶州城毁于战火。现在还能寻觅到饶州古城残垣断壁及东西两城遗迹。

百岔河口到海日苏为西拉木伦河的中游。这段河道呈宽浅型,水流分散,主流摆动不定,河心沙洲多见。两岸多低山丘陵和沙丘。巴尔汰河、查干木伦河等支流注入。农牧业发达,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增。

查干木伦河是西拉木伦河左岸最大支流,辽代称黑河,《辽史、地理志》载:“上京临潢府有黑河”。清末改名查干木伦,意为白河,发源于巴林草原北缘的大兴安岭,由5条小河汇集而成,沿着林西与巴林右旗边界,由北向南流经212公里,在大板南的胡日哈注入西拉木伦河。


辽代庆州白塔

查干木伦河源头附近,有一块平坦的冲积平原,是辽代名城庆州遗址。庆州因其北面有大兴安岭支脉庆云山而得名,被视为风水宝地,辽代的圣宗、兴宗、道宗三代皇陵即建于此。在庆州城西北隅,矗立一座白塔,被称为庆州白塔。这是一座七层八角空心楼阁式砖塔,高54米,建于1049年(辽兴宗重熙十八年),至今己有900多年历史。

西拉木伦河中游有座巴林桥,是沟通赤峰南北的重要桥梁,桥长140米,为六孔石拱桥,1963年建成,因地处巴林草原,故名巴林桥。这里水面较窄,地形优越,自古就是草原与内陆的交通要道。早在唐宋时期曾在此建桥,清代又多次重修,名为“公主桥”和“巴林石桥”,日本战败时将古桥炸毁。

坐落在查干木伦河畔的大板镇,建有康熙行宫。当时康熙帝为了“备边防、合内外、成巩固之业”,曾四次巡视巴林草原。同时,康熙次女和硕荣宪公主也下嫁巴林王爷,以巩固满蒙和亲。康熙行宫建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目前正殿和东西厢房基本完好,仍对外开放。

坐落在大板镇的康熙行宫

巴林草原是契丹族发祥地。公元918年(神册三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开始营建上京,此后直到辽圣宗,上京都是辽国的都城。上京城分南北两部分,契丹人住北城,汉族人住南城,实行“以国俗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方略。这种契丹、汉人二元制度设计具有自觉性与开创性,为后来清朝的汉、满、蒙、回、藏多元一体国家提供了最初的样本。

契丹以草原为生,在草原上兴起壮大,并不封闭,重视同内陆和西域的沟通联系。其实,辽朝是个汉化程度很高的政权,历史上辽与北宋和平多战争少,特别是“澶渊之盟”后,出现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盛景。辽、宋之间人流、物流交往频繁。北宋重臣欧阳修在“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中写道:“紫貂裘暖朔风惊,潢水冰光射日明。笑语同来向公子,马头今日向南行”。欧阳修出访辽地成功,心情很好,高兴返程。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先后两次率军从东部草原西征,征服了分布在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诸回鹘政权。畅通了从辽上京、中京、南京(今北京)出发至多伦,而后沿阴山向西,涉河套、过居延、入伊州(今新疆哈密)、转高昌,或去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或去喀什等,打通了中国和欧亚大陆的联系。

需补充的是,金灭辽前夕,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出走,经漠北进入新疆,在今伊犁州额敏县建立了西辽政权。西辽沿袭中原传统和辽朝典章制度,采用汉文尊号、年号、庙号,汉文、契丹文并用,承袭了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结束了西域近百年多个政权分立的局面。西辽的建立和延续,是辽王朝在西域行使管辖权的继续,为元朝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西辽王朝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密切了各民族交往,传播了中原文化,使世界上更多国家认识和熟悉了中国。


辽上京遗址

辽上京临潢府遗址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遗址分为北城和南城,中间隔着白音戈洛河,北城较完整,城墙轮廓清晰,周长九公里。上京西边二十余公里处的祖州城,即为耶律阿保机的祖居之地。辽上京遗址附近还保留两座辽代砖塔:南塔坐落在上京遗址南约4公里的小山上;北塔在上京北不到两公里的小山上。站在古城遗址,望着南北两塔,我禁不住默念到:青牛白马木叶山,大辽雄风荡天乾。上京烟火今难觅,两塔守望一千年。


翁牛特旗海日苏镇的稻田

西拉木伦河流过海日苏,进入了下游,也是科尔沁沙地腹地。河两岸地势平坦,农牧兼作,沙地绵延,一望无际。河两岸地貌特点,除部分草场和农田外,大部分为流动、半流动沙丘。这一地段,由于多为沙地,很少产生地面径流,基本为非产流区。

再往下就是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两河之间没有明显的分水岭。但从地形上看两河汇流处以上,西拉木伦河河床高于老哈河河床。如遇较大洪水时,西拉木伦河右岸出槽将灌入老哈河。为了确保安全,上世纪60年代末,在西拉木伦河右岸修了大兴防洪大堤,防止了西拉木伦河水袭夺老哈河。

西拉木伦河右岸,与老哈河汇流附近的三角地带,曾有一座辽代州城—永州。《辽史》记载:“永州在土河(即老哈河——编者注)与潢河合流处,西有木叶山。两水汇合永流不息,故号永州”,目前城址周围已是茫茫沙丘草原,只有正方形土筑城墙的痕迹隐约可见。这些见证了历史上辽代至今两河汇合处的河流地貌的变迁。

辽代永州城遗址

也许,在中国数以万计的江河中,西拉木伦河再普通不过了,但它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

(写于2023年9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