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攻防战》:“脱钩断链”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供应链攻防战》:“脱钩断链”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作者是林雪萍是一位关注全球产业和企业技术战略的专家。除了写书,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员,并为中国制造业提供咨询和建议,在智能制造领域有很多影响力,参与了一些政府智库的工作,致力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本书探讨了在全球经济面临“脱钩断链”风险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
供应链指的是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配送到最终消费者的全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各类参与者。它包括了供应商、制造商、仓储、物流、分销商、零售商等各方的合作与协调,供应链一旦出现系统性问题,可能会给国家经济带来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的中断或低效直接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运转,企业无法按时交付产品或服务,导致生产停滞,产品供应不足,从而拖慢了经济增长的步伐。随着生产的停滞和企业经营困难,失业率也可能迅速上升。供应链问题还会影响国际贸易。全球供应链的中断意味着跨国公司的原材料和产品流动将受到阻碍,造成贸易摩擦,增加贸易成本,甚至可能引发贸易战。此外,供应链问题也可能限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社会层面,供应链的崩溃可能引发民众的不满情绪,尤其是在食品、能源和生活必需品短缺的情况下。
最近这些年,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影响日益加剧,“脱钩断链”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议题。各国企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企业也深受影响。作者提出了一套核心理论来分析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那就是“三力模型”。作者将供应链的核心能力拆解为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连接力代表产业集群的力量。控制力,它体现了一句话:谁掌握核心环节,谁就拥有话语权。在设计力方面,国家会如何塑造产业格局?供应链的设计力不仅关乎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更涉及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
简单来说,供应链既有层级控制,就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有话语权。也有网络连接,就是谁能协调产业链上下游,谁就能占据优势。全球供应链的竞争已超越单纯的企业博弈,逐渐演变为国家间的战略较量
这个过程涉及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在国家层面,要集中力量突破技术封锁。如果是小企业,可以尝试“再出海”来找到市场空隙。面对全球巨头和国内竞争的双重压力,小微企业怎么办?答案是:找到市场空隙,借助供应链优势切入国际市场。
作者认为,作为大企业,要布局海外,抢占规则制定权。如果是小企业,可以尝试“再出海”来找到市场空隙。中美之间的供应链竞争不会是短期冲突,而是一场持久战。中国不能只关注“高精尖”技术突破,也要重视产业链的整体稳定性。换句话说:既要有“攻坚供应链”,能突破高端技术封锁,也要有“民生供应链”,能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两者结合,才能确保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