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让印度引以为傲的仿制药,代价是什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让印度引以为傲的仿制药,代价是什么?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QNK9PFB0531TZ3M.html

2018年,一部名为《我不是药神》的电影引爆舆论。影片中白血病患者为求生,冒险购买印度仿制的格列卫,将每盒2.3万元的原研药价格压至500元。这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让我们直观体验到了印度仿制药的巨大冲击力。五年后,当印度药企将辉瑞研发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的价格压低至原药的1/20时,人们不得不思考:改变全球无数病患命运的印度仿制药,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从专利抢劫到行业霸主,就是印度仿制药的逆袭之路。电影中格列卫的原型,正是印度仿制药产业崛起的缩影。1970年印度《专利法》修订后,印度将药品专利保护范围从产品专利缩小至生产工艺专利,允许本土药企通过逆向工程生产仿制药。这个制度设计,直接催生了兰伯西、西普拉公司等印度仿制药巨头,它们通过仿制欧美专利药迅速壮大起来。

数据显示,2000-2020年间,印度仿制药出口额从20亿美元飙升至42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5.3%。仿制药,堪称印度持续发展最稳定的产业。在抗艾药物领域,印度仿制药企将治疗成本从每年1.5万美元暴降至300美元,使全球抗艾治疗覆盖率提升了40%。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让印度仿制药成了发展中国家药品可及性的救星。

印度仿制药的重大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种模式的本质仍是对专利制度的突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印度药企在2010-2020年间因专利侵权被起诉的案件超过300起,涉及金额超过50亿美元。影片中诺华公司格列卫专利案的败诉,正是印度法院依据其专利法进行的“专利升级不算新发明”的裁定之一。

仿制药背后的硬核博弈,也有印度在技术上的一些突破。以肿瘤靶向药为例,本土药企通过改进结晶工艺、优化合成路线,将生产周期缩短50%以上。太阳药业研发的抗丙肝仿制药索菲布韦,通过自主开发的酶催化技术,将生产成本降低至原研药的1/30。

但技术创新的边界博弈始终存在。2022年,美国FDA因质量问题拒绝了印度药企68批次仿制药,涉及心血管疾病、抗生素类药物等多个领域。更为严峻的是,原研药的专利壁垒正在不断升级。2023年,辉瑞为其mRNA疫苗就申请了1200多项专利,覆盖从原料到生产工艺的全链条,这种“专利丛林”战术正在压缩仿制药的生存空间。

创新与公平的艰难平衡和博弈中,印度仿制药模式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

首先就是不断遭受创新药企的反击。数据显示,2010-2020年,跨国药企在印度的研发投入下降了40%。这种趋势导致罕见病药物研发在印度几乎停滞。印度的做法还引发了连锁反应,开始动摇新药专利制度。2021年,南非等56国联合向WTO提交提案,要求豁免新冠疫苗专利,此举被称为全球健康领域的“布雷顿森林时刻”。反对者指出,这种豁免可能导致疫苗企业在未来10年减少30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

其次,低价仿制药的严重“副作用”之一,就是不可避免的质量问题。2022年,印度生产的儿童退烧药被检测出乙二醇超标,导致多国紧急召回。WHO数据显示,印度仿制药的不合格率达4.3%,是欧美药企的3倍。这种质量风险在持续侵蚀印度仿制药的声誉。

当然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处在灰色产业链中的印度试药者。在印度中央邦的贫民窟,每天有超过2000人签署试药同意书。他们中62%是文盲,78%并未被告知试验风险,仅为每次几美元的报酬就甘当"人体小白鼠"。这种灰色产业链的繁荣,实则是发达国家药企与印度政府心照不宣的交易。默克、辉瑞等巨头通过在印度外包临床试验,将研发成本压缩至欧美的1/8,而印度则借此换取专利制度的一些宽松空间。

在夹缝中的印度仿制药,看起来不能一直这么走下去了,那么该如何破局?面对各种挑战,印度药企也正在转型。2023年,西普拉公司宣布将研发投入提高至营收的8%,寻求在一些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同时,印度政府也推出了“国家医药产品政策2024”,计划在未来5年投入100亿美元支持创新药研发。

而在国际层面,2024年WTO通过的《药品专利池改革框架》为仿制药开辟了新路径。该框架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公共卫生危机下强制许可仿制专利药,但需向原研药企支付3%的专利费。或许这种有条件豁免的模式,能在创新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

低价仿制药不可或缺,但又面临困境,未来到底在哪里?《我不是药神》中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道尽了仿制药存在的残酷现实。当一片1美元的仿制药可以延续一条生命时,它承载的就是人类文明的底线。但与此同时还有一句话:“没有创新的仿制,最终会导致无药可仿。”在保障药品可及性的同时,如何激励创新,如何减少灰色地带的"人体小白鼠",将是一个难解之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