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首项研究揭示父亲作为特殊需要子女照顾者的负面情绪与行为
全港首项研究揭示父亲作为特殊需要子女照顾者的负面情绪与行为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卢启聪博士团队开展了一项全港首项针对父亲作为特殊需要子女照顾者的研究,揭示了父亲在照顾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和行为表现。研究发现,父亲照顾者普遍存在羞耻感、内疚感、回避行为和补偿行为,并提出了设立男士/爸爸照顾者支援中心、推动父职友好政策等建议。
在育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庭中,父亲作为照顾者的角色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在华人社会中,受传统父权观念的影响,男性不太愿意公开谈论家事和寻求帮助。然而,他们在照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影响到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研究于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进行,分为质性研究和问卷调查两个阶段。在质性研究阶段,研究团队对31位育有2至12岁(尤其是学前及小学阶段)特殊需要子女的父亲进行了深入访谈。研究发现,大部分父亲照顾者在照顾过程中产生了羞耻感和内疚感,这些情绪通过回避和补偿行为表现出来。
在随后的问卷调查阶段,研究团队收集了437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父亲在照顾特殊需要子女的过程中经历过负面情绪或行为。具体表现为:羞耻感(65.7%)、内疚感(76.2%)、回避行为(50.6%)以及补偿行为(95.2%)。
以6分为最高评分,受访者的平均得分分别为:羞耻感3.37分、内疚感3.7分、回避行为3分以及补偿行为4.1分。
父亲照顾者在家庭和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例如,在公众场所(如交通工具、游乐场、商场等)遇到特殊需要子女出现异常行为时,父亲会因他人的异样目光和负面言论而感到羞耻,从而避免带子女外出;在家庭环境中,父亲可能会通过严厉的管教方式来应对子女的异常行为,事后又因内疚而过度补偿。
卢博士指出,这些负面情绪和行为对教养特殊需要子女往往适得其反。例如,有些父亲认为带子女外出就像“把尊严放入雪柜”,为了避免他人的异样目光,选择将子女长期留在家中,形成“困兽斗”的局面。还有些父亲在情绪失控时会打骂子女,事后又因内疚而过度补偿,导致恶性循环。
针对这些情况,研究团队提出了以下建议:
设立政府资助的男士/爸爸照顾者支援中心。目前,针对儿童残疾人士照顾者的服务往往以女性/母亲为主要服务对象,忽视了男性/父亲的需求。建议设立专门的服务中心,提供包括道德情绪介入理论、爸爸教养课程、亲子活动等服务,并配合弹性开放时间。
推动实施“父职友好政策”。政府应与雇主、政策制定者、学校教育行政人员等合作,通过弹性工作安排、爸爸亲子奖励金等方式,增加父亲与子女的相处时间,促进父亲在家庭中的参与度。
加强社区教育,减少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污名化。通过审视《残疾歧视条例》并制定相关社区教育活动,消除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歧视,减轻父亲在照顾过程中的羞耻感和内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