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他汀,如何护肝肾?这5个细节必知!
长期吃他汀,如何护肝肾?这5个细节必知!
他汀类药物是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但很多人长期服用时都有顾虑,担心伤肝、损害肌肉健康。在2025年新发布的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AACE)《2025版成人血脂异常药物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中,他汀作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一线降脂药,地位依旧稳固。
既然如此,对于确实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的人来说,如何有效预防其常见副作用,保障用药安全呢?特别是大家担心的肝脏和肌肉损伤问题,有没有办法避免?
一、他汀的副作用有哪些?
天天吃药难免让人抵触,但对于慢性病治疗,长期用药有时难以避免。长期服用他汀的人,最需要关注的用药风险主要有两方面:
肝脏损伤:他汀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来降脂,且多数药物本身需经肝脏代谢,这可能对肝脏细胞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转氨酶升高。若转氨酶重度升高且长期未干预,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药物性肝损伤。
肌肉损伤:药理学研究表明,他汀可能干扰细胞内钙离子稳态和辅酶Q10代谢,从而影响肌肉细胞。部分患者服用他汀时会出现肌肉无力、疼痛等症状,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横纹肌溶解症,严重威胁健康。
不过,大家也不必过于恐慌,他汀副作用发生是有一定概率的,并非每个人都会出现。统计数据显示,他汀导致转氨酶升高3倍以上的比例约在0.5% - 2%,肌肉不良反应总体比例在5% - 10%,单独用药出现横纹肌溶解的概率约为十万分之一。
那么,长期用药时,该如何保障安全,避免肝脏和肌肉副作用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他汀用药的5个关键细节。
二、他汀用药细节
选好用药剂量
中国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比欧美人群更敏感,且副作用发生几率与用药剂量相关。剂量越大,降脂强度增加,但转氨酶升高、肌肉痛等副作用发生率也会大幅上升。因此,中国人更适合选择中低剂量的他汀进行降脂治疗。若中低剂量他汀能使血脂达标且身体耐受,可放心长期服用;若血脂下降但未达标,可考虑联合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等药物,增强血脂控制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他汀类型要选对
不同他汀类药物,肝脏和肌肉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
肝脏不良反应:不经肝脏代谢的普伐他汀,以及少量经肝脏代谢的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等,相较于亲脂性且完全经肝脏代谢的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导致转氨酶升高的风险明显更低。
肌肉痛不良反应:研究发现,高强度的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导致肌肉不良反应的风险最高,而普伐他汀、匹伐他汀等对肌肉的影响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所以,高风险人群或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的高龄老年人,可优先选择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安全性较高的他汀类型,降低副作用发生风险。
定期监测与及时检查
定期监测和及时检查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的必要措施。
基线测定:服用他汀类药物前,应测定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水平,建立“基线”。这可用于判断服用他汀出现相关副作用时是否需停药,也能预测用药过程中是否存在额外副作用风险。
肝功能检查:服用初期,建议检查肝功能,因为转氨酶升高通常无明显症状,初期检查可确认药物对转氨酶有无不良影响。长期用药期间,可根据个人情况决定是否定期监测,例如有慢性肝病、本身存在转氨酶升高风险的人群,需定期监测。
肌肉不良反应处理:若服用他汀期间出现肌肉无力、肌肉痛等不良反应,一方面要排查是否有过度劳累等其他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应及时检查肌酸激酶水平。若该值超出“基线”值10倍以上,或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应及时停药。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很多服用他汀的人因其他疾病还需服用其他药物,此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以免增加肝脏和肌肉不良反应风险。
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的贝特类药物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时,要谨慎选择药物类型。吉非贝齐与他汀类药物,尤其是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相互作用大,会大幅增加肝脏、肌肉不良反应风险,应尽量避免合用。若确实需要合用贝特类药物,可选择相对安全的非诺贝特,并做好定期监测。
肝药酶强抑制剂: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利托那韦)、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免疫治疗药物等是强效肝药酶抑制剂,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时,会阻碍他汀的肝脏代谢,使他汀血药浓度大幅升高,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应尽量避免合用。
生活调理和营养补充
用药只是控制血脂的一部分,想要全面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风险,生活干预同样重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还能减少药物用量,降低用药副作用风险。例如,戒酒可降低酒精影响他汀代谢、引发不良反应的几率。同时,老年朋友要注意合理补充辅酶Q10、维生素D等营养素,这对保护肌肉、肝脏,降低他汀的肝脏和肌肉不良反应有一定辅助作用。
总之,大家不必过分担忧他汀类药物的用药安全。通过合理用药,关注用药细节,能大大提升他汀用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