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事故引发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之争
小米汽车事故引发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之争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3人身亡。这起事故引发了对智能辅助驾驶安全性的广泛讨论,特别是纯视觉方案与激光雷达方案的优劣之争。
事故经过与技术细节
据小米官方回复,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事故车辆残骸 | 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本次事故中的SU7标准版汽车采用的是"纯视觉方案",没有配备激光雷达。这一技术选择在资本市场引发了连锁反应,激光雷达概念股集体走强,显示出市场对激光雷达技术前景的看好。
纯视觉方案 vs 激光雷达方案
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技术路线:
纯视觉方案:以特斯拉FSD为代表,主要依靠摄像头、超算芯片和算法实现自动驾驶。这种方案成本较低,但对算法和数据处理能力要求极高。
多传感器方案:以华为智驾技术ADS为代表,通过激光雷达等设备增强感知能力。这种方案虽然成本较高,但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更有保障。
研究表明,在L3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中,配备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方案比纯视觉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的研究显示,激光雷达的集成可以减少多达20%的严重事故。
市场格局与未来展望
2024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迎来显著增长,装机量突破150万颗。市场主要由速腾聚创、华为技术、禾赛科技和图达通等厂商主导。其中,速腾聚创以约51.5万颗装机量和33.5%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
对于特斯拉FSD来说,中国市场至关重要。然而,FSD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并不平坦。光大证券最新研报指出,FSD系统在识别中国特色道路场景、自主择道等方面存在不足,核心原因是本土化数据不足。
本次小米汽车事故可能对"纯视觉方案"的市场接受度产生影响。对于采用类似技术路线的车企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警醒。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