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盐湖文物丨走进河东道台衙门 探索运城古盐务文化
探访盐湖文物丨走进河东道台衙门 探索运城古盐务文化
运城古称河东,因盐建城、因盐得名、因盐而兴。是历史上著名的盐业生产地。坐落于中城街道府西街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河东道台衙门,是河东地区盐文化的重要见证。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这里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运城,是一座因盐运而设的城市,其建成史迄今已经有近七百年。在斗转星移之间,诸多富有河东盐文化色彩的人文风物,不少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之中。然而位于运城老西街的一处古建筑,历经风雨洗礼,依旧标记着时光的刻度,见证着古城建设发展的历史。它就是河东道台衙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
河东道台衙门坐北朝南,古朴庄重,规制雄伟。原有的大部分建筑其实早已被毁,现仅存谯楼和大堂。我们继续往前走,谯楼又名“通惠楼”,它也是坐北朝南,城楼制式,雄伟高大,基座东西长19.21米,南北宽11.86米,台基高4米,占地面积227.83平方米。据梁记记载,重建于清道光丙申年间(1836)。
我们在楼阁匾额上看到写着“盐运使司”四个大金字,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河东道台衙门”吗?
这个就得细细来说了。盐运使司署,即朝廷设立的盐务管理机构,始置于元代,设于产盐各省区,明代相沿。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盐运使司署乃公廨式建筑,意即当时主管河东食盐产运销官员的办公场所。河东道台衙门原驻于蒲州府(现永济)的河东兵备道上,是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体的地方统领机构。在清乾隆五十七年时,因盐政改由地方兼管,盐运使司遂予裁撤,改设为兼办盐法事务的河东盐法兵备道署。
由此说来,盐运使司署和河东道台衙门只是不同时期称法不同,但它们都是运城经济中心。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是原先盐运使司的整体格局吗?
不是的。此楼实则名为谯楼,只是盐运使司署或河东道台衙门中的一座附属建筑,而现在这样命名,是因为谯楼之名不如盐运使司署或河东道台衙门更有历史渊源感。
上到楼上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一股古韵之风扑面而来,楼阁之美,古色古香。我们身处其间,也能感受到了几分穿越之感。站在楼台上举目远望,可以感受到古时盐官那样看到城南片片千古盐田,也可以直观感受到河东盐税曾最高占到全国财政收入八分之一的豪气。
对,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在2022年底,修复团队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对谯楼进行了加固和翻新,同时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痕迹。就比如说,重修的谯楼不仅恢复了木质结构的稳定,还对外部彩绘进行了复原,使其接近历史原貌。
下一步,我们区文物保护中心将通过科学、系统的保护措施和恰当的展示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而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