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球的辉煌崛起:白喜林详解背后的故事
中国网球的辉煌崛起:白喜林详解背后的故事
2024年对于中国网球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历史性的奥运会女单金牌和混双银牌、两位中国男选手首次跻身世界排名前50、以及十年后重返大满贯女单决赛,这些成就像一串闪耀的明珠,在世界网球舞台上熠熠生辉。在这背后,有着中国网球精英们的汗水和努力,更有国家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培养体制支撑。
改革开放铺就成功之路
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白喜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网球这些年的进步和突破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建立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是扭住体育发展规律,通过多年积累实现了厚积薄发的结果。白喜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经济条件改善,更多家庭有能力和愿望支持孩子从事网球这项原本的“贵族运动”,这大大增加了网球的群众基础。
在中国,网球运动员的培养已经实现多元化。通过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并与国际接轨,逐渐培养出了一批颇具潜力的年轻球员。很多青少年球员初期接受体制内培训奠定基础,而到了13、14岁后,他们的培训重点转向家庭,自主投入训练和比赛,一些优秀选手还能得到地方体育部门的资助。湖北省体育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就为青少年提供出国训练和比赛经费支持,在国内赛事的差旅费报销也有所保障。
新型举国体制
白喜林强调,“网球培养路径符合新型举国体制”。举国不仅是举政府和国家财政之力,也包括市场多元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综合发力。这个“新型”的特点在于主动适应新的时代条件、竞争形势和发展阶段。高水平运动员的涌现和中国网球的持续进步离不开充足的后备人才储备和高水平赛事的锻炼。
据统计,2023年,全国青少年积分排名赛共举办800多站,参加人数近7000名,选手参赛热情高涨。退役后一直从事青少年网球推广与发展的郑洁感叹,十年前她刚开始做“郑洁杯”时,只能勉强凑上几十名选手;而现在U10和U12组别的报名名额几秒钟内就被抢光。
高水平赛事助力发展
从9月开始,全球巡回赛的“中国赛季”点燃了为期两个月的网球热潮,进一步推动这一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在中国赛季中,上海大师赛是男子职业网球选手协会(ATP)1000的顶级赛事,中国公开赛和武汉公开赛是女子网球选手协会(WTA)1000的顶级赛事,宁波公开赛则是WTA500赛事。这些高级别赛事吸引了众多世界顶尖选手到中国参赛。
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的夺冠和中国选手的集体突破引爆了国内观众的观赛热情,门票销量和周边产品的火热销售成了最佳佐证。2024中网赛事门票销售创下历史新高,总收入超过8000万元,全赛期观赛人流量预计达到30万人。而上海大师赛在遭遇降雨天气的情况下,依旧吸引了超过22万名现场观众,票房收入也创下新纪录。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白喜林表示,中国网球还将继续加强推广力度,实施“网球普及工程”,让更多孩子动起来、玩起来,扩大网球人口。通过推进“双十双百”战略,建立男女各100人的中国网球优秀后备人才库,对入选球员进行长期跟踪、精准培养,力争实现男女各有10名选手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名序列,打造网球明星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