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门戒律,到底是不是一种束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门戒律,到底是不是一种束缚?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hanzl.com/archives/11412

佛教戒律,又称为“毗尼”,是佛陀为了让僧团和信徒们能够更好地修行而设定的一些行为准则。这些戒律并非佛陀根据自己的好恶,硬性制定律法。而是佛陀出于悲心,因事制戒,慈悲悯念护持众生,使众生不受烦恼惑业所迷惑,不沉沦生死,能够趣向解脱。

戒律的由来

佛教戒律,又称为“毗尼”,是佛陀为了让僧团和信徒们能够更好地修行而设定的一些行为准则。这些戒律并非佛陀根据自己的好恶,硬性制定律法。而是佛陀出于悲心,因事制戒,慈悲悯念护持众生,使众生不受烦恼惑业所迷惑,不沉沦生死,能够趣向解脱。

据《僧祇律》记载:“世尊于毗舍离城,成佛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食后东向坐一人半影,为长者耶舍迦兰陀子制此戒。”因为耶舍迦兰陀子出家之后回家看望父母时,其母为了能传宗接代,使迦兰陀子与原妻同居行不净行,佛知道后就制定了婬戒。

每条戒律的制定都有特定原因,或是有人犯了某种过错,或是某些行为引发了社会的不理解,对僧团以及个人的修行不利。

一条戒律的制定也不是一次成形的,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经过初制、随制、定制等逐步完善,而且制定后也并非僵化不变,一一戒中,有持犯不犯之分,有轻重开遮之别。

以戒为师

佛陀涅槃前,众弟子推举阿难向佛陀请示四个重要问题。首要问题就是佛陀涅槃后依谁为师?佛陀明示,当依戒律为师。能谨守戒律,就如同佛陀住世,这即是“以戒为师”的由来。

《华严经》偈言:“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戒律是无上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法长住世间的根本。

持戒是自我保护,也是佛菩萨爱众生的一种方式。持戒是止恶,止一切恶法而得清净,同时又生一切善法。戒定慧三学中,戒是基础,我们内在烦恼的降伏,最主要的武器就是戒。

当我们严持净戒来摄持我们的身心,同时又以自身因持戒而得的清凉感染世人时,其实就是佛的力量的彰显,就是佛的慈眼在注视着我们,就是佛的威德充满的手拉着我们畅游在法性的大海之中,并最终将我们送到解脱的彼岸!

戒律,能治众生种种贪瞋痴。真正懂得的佛弟子会明白,能够受持戒律的人,就能够脱离贪瞋痴的控制,享有身心上真正的自由。

居士戒律

在家居士受持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经中明言,受持五戒,能获各种殊胜利益和善神护佑。

即使从世间的角度看:不杀生而护生,心境祥和安宁;不偷盗行布施,行事光明正大;不邪淫重名节,家庭和谐安乐;不妄语常赞叹,善缘成就事业;不饮酒拒诱惑,常保神智清明。

为了让在家居士也有机会,感受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培养出世的善根,佛门也开设了八关斋戒的方便法门。

在一日一夜的时间里,除受持五戒,再加上三条戒律: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故往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指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称为“八关斋戒”。

居士菩萨戒在持守五戒的基础上,如果修行到了一定阶段,愿发菩提心的佛弟子,可进一步受持居士菩萨戒,包括六重戒、二十八轻戒等。

一般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也就没有犯戒的担忧。然而需要知道的,破戒不等于前功尽弃,若能至诚忏悔,依然还有希望。

戒是无上菩提本,若不持戒如何保证修学能上正轨;不受戒者,犯了罪也不去忏悔,那才是罪业加重。

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

不侵犯而尊重他人

律,法也

能治众生种种贪瞋痴

真正懂得的佛弟子会明白

能够受持戒律的人

才有办法脱离贪瞋痴的控制

享有身心上真正的自由

戒的真义

是自由而非束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