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建筑:从唐风到和様的演变
日本传统建筑:从唐风到和様的演变
“想要看唐代建筑,应该去京都”,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本文将通过对比日本传统建筑与中国建筑,探讨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国唐代建筑风格后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法隆寺:唐风建筑的日本化
飞鸟时代,佛教传入日本,同时传入的,还有中国大陆的寺院形制。这个时期,日本大部分的佛教建筑都与中国建筑相似,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建筑最为接近“唐风”,例如法隆寺。
圣德太子601年建立斑鸠宫, 六年后,又在附近兴建斑鸠寺,不过百年,斑鸠寺不幸毁于大火,在其遗址西北处重新修建起来的,便是世界闻名的法隆寺。
作为斑鸠寺的延续,法隆寺并未完全照搬斑鸠寺的结构。原先的斑鸠寺,前金堂后塔沿中轴线配置,但法隆寺中,金堂与塔左右坐落在中轴线两边。不过还是能看到大陆传过去的“斗拱”结构,即房檐翘出去的那部分,日语叫做“组物”。
京都御所:寝殿造的演变
京都御所 ,最早可追溯到794年桓武天皇迁居京都,至今经历过无数次火灾与重建,一直是天皇居所。现在能看到的建筑,大多是1855年重建的。
不过御所里的紫宸殿是平安时代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寝殿造”。最下层杆栏式架空,且出现回廊和更多的出跳面积(斗拱),增大阴凉以应对炎热的夏季。寝殿造习惯用廊庑串联单体建筑,中间的正殿与两侧殿围出南边的院子,正殿背后再增加住宅用宫殿,较为接近中国传统。
同时飞鸟时代一直学习中国“瓦葺”停止使用,逐渐换成柿葺、檜葺。顾名思义,也就是用柿木、檜木的树皮做屋顶。
天守阁:日本特色的军事建筑
到了室町时代, 足利幕府的最后一任将军,足利义昭在城里修建起了天守阁,当时还叫做“天主”,这是日本特有的建筑,具有瞭望、指挥的功能。
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重新修筑的大阪城天守阁
姬路城因其优雅的白色外观又叫白鹭城,一座大天守和两座小天守由塔楼相连接。现在看到的大天守建于1609年,四百年时光过去,仍旧很美丽。
书院造:室町时代的建筑创新
念佛宗无量寿寺
二条城作为德川幕府在京都的御所,在1603-1868年间,见证了德川幕府从兴盛到衰亡的历史。
室町时代末期,崛起的武家阶层慢慢发展出了一种“书院造”的建筑样式。书院造大多不遵守几何或者轴线,也摆脱了单体建筑群的样子,内部喜欢用推拉门分割空间,推拉门也就是可拆卸移动的墙壁,可以直接在上面作画装饰。
二条城里的二之丸御所就是典型的书院造,由五栋建筑组合而成。
日光东照宫:德川幕府的纪念建筑
日光东照宫,为了纪念德川家康而建造,建于1617年。
东本愿寺:明治时期的重建
东本愿寺,几次遭受火灾,现在看到的建筑是明治时期重新修建的。
仁和寺:平安时代的重建
松本山仁和寺,于888年建成,也就是平安时代,但在1467年遭受战乱,毁于大火,在江户时期得以重建。1887年,仁和寺再次毁于大火,最终在大正时期(1912-1926)重建完成。
实际上,日本的多处寺庙、宫殿都曾经历过重建,在修建过程中,不停发展的技术被运用到旧式建筑中,结合日本当地的风俗,和様建筑也就逐渐成型,早已不是唐时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