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形式探索遭遇情怀滤镜,如何看待《革命者》的冷遇和热议?
当形式探索遭遇情怀滤镜,如何看待《革命者》的冷遇和热议?
在七一档期,一部票房遇冷但口碑极佳的电影《革命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电影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成功塑造了李大钊等革命先烈的形象,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文将从形式探索和历史解读两个维度,分析《革命者》的成功之处,并探讨观众对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接受和理解方式。
「画面设计对情绪氛围的引领,也是电影艺术化处理与革命者浪漫主义情怀的不谋而合。」
在举世庆贺的纪念日氛围中,今年七一档期的电影引起广泛关注。
其中,一部票房遇冷、但却好评如潮的电影《革命者》,成为了七一档期的口碑黑马。
上映三天收获五千万票房的《革命者》,着实称不上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但是一个个从影院走出来的观众,用真情实感的观影体会为《革命者》建构起坚实的口碑。
尽管革命偶像塑造、历史还原等问题同样出现在关于《革命者》的讨论当中,但电影性突出的《革命者》还是在七一档期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革命者》究竟凭借什么让观众上头?以《革命者》为例,能够从怎样的新视角看待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形式探索:
具象化信仰与历史纪实的耦合
《革命者》以李大钊先生就义倒计时为主线,通过颠覆正叙的叙事结构和蒙太奇手法,回顾了李大钊先生的革命人生,用一个人的命运照见了中国革命的至暗时刻以及一代人背靠黑暗面向光明的伟大革命奋斗。
这部影片对历史纪实的电影化处理,让许多对革命历史题材影视抱有刻板印象的观众眼前一亮。
《革命者》是描写李大钊先生的人物传记片,也是描写革命先烈的史诗。相较于依据时间顺序散点铺开,《革命者》对主体的微观视角的集中让宏大的内容主题有血有肉有温度。
在普遍强调影视作品应当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革命者》对历史真实的表达在忠于事实之上,试图通过电影艺术化的形式,实现精神信仰具象化与历史纪实的耦合。
影片以李大钊就义前的第38个小时作为起点,通过平行蒙太奇交代了南北双方决意置李大钊于死地的前情,用心理蒙太奇式的手法,让观众跟随狱中李大钊先生的意识回顾了革命初期的奋斗历程。
从没有枪杆子只有团结热血的煤矿工人起义、上海租界集会,到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看似跳跃的叙事结构,完整交代了李大钊个人的处境维艰和革命者群体的信仰渐盛。
《革命者》就像一幅肖像画,画中的李大钊先生还是熟悉的模样。但是为了还原他的最完整的面貌,他的头顶飘扬着鲜红的赤旗,他的脚下的现实的土地,身后跟随着熙熙攘攘的身影。
迁移的叙事视点扫过了他和能够表现他的要素,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先生从画面中向观众走来,眼中的星星点点是第一代革命者的来路,他的步伐走过革命的重要时刻,身后跟随的是前赴后继的革命者。
《革命者》的结构和形式,除了试图交代清楚守常先生有限的生命,还尽可能地试图让观众走近革命者的崇高信仰。
狱中的李大钊身处黑暗,但却有一道光笼罩在他的头顶。遭遇现实压迫的革命者处在乌云密布的至暗时刻,可是总有柔光或是鲜艳的红色映照着他们的面庞。
这是影片画面设计对情绪氛围的引领,也是电影艺术化处理与革命者浪漫主义情怀的不谋而合。
朦胧的氛围,是百年后的人心目中革命偶像崇高滤镜的具象,是主创团队对这段革命历史的理解,也是当前的观众接近“信仰”、“情怀”等抽象主旨的钥匙。
《革命者》的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表达,通过李大钊先生有限的人生,放大了觉醒者从无到有地走上革命道路的信念以及这份信念跨越时空的影响,展现了主创团队对于如何让当前的观众认同革命信仰的理解。
在《革命者》中,总有许多人与李大钊先生同在,但是即便有同志存在,伟大的革命先驱还是需要亲自走上街头、亲自驾车的“人”。革命的队伍越庞大,李大钊肩负的责任就越沉重,以至于他并不为了自己的小家而活,而是选择为革命者的信仰而死。
影片通过叙事的重构将一个人的故事讲述成一个觉醒者铁肩担起道义后从个体的人变成革命者的英雄篇章。
从表现李大钊就义到试图展现李大钊为何就义,《革命者》微观视角的电影化艺术化处理与历史纪实的耦合,让影片拥有了更加完整的叙事和更生动的偶像塑造。
影视建构的历史解读:
作品和观众的双向靠近
随着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全面开花,越来越多的创作团队深入复杂厚重的历史文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寻求创作的突破。不仅出现了《革命者》这般通过艺术化表现形式强化革命领袖话语的尝试,还出现了不少深入挖掘重大历史事件和新一代革命偶像的作品。
在广泛达成创作应当尊重历史这一共识的前提下,堪称精品的作品适时出现,承担起了重要的历史普及和宣教功能。 这些作品影响了观众,尤 其是年轻 观众 , 对革 命历 史的认知 。
对于观众而言,层出不穷的优质主旋律影视作品带来的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知识,更是具象化的崇高精神信仰带给心灵的正面冲击。
这一辈的年轻人,在主题教育形式主义的污名之下成长成熟,除了历史课上流于背诵的常识之外,当前的影视作品丰富了他们对革命历史的理解。
相应地,突然蓬勃的情感急需找到寄情的对象。不仅革命先烈们被奉为偶像,作品中的演员也收获了普遍的赞赏。笼罩在革命偶像和演员形象上的光芒,形成了一道观众的情怀滤镜。
以《革命者》为例,不少观众对张颂文的演绎赞不绝口,认为他表现出了李大钊先生的神韵。与此同时,也有观众认为他演绎的李大钊过于温和。
可以看到,在既有的影视作品初步建立起对特定历史阶段认知的基础上,一些观众在判断后续出现的同类题材作品时,会下意识地将其和心中已经认可的优秀作品进行比较。
对于这部分观众而言,对张颂文版李大钊的理解不仅仅在于张颂文和李大钊本人的对比,也在于张颂文与他们心目中已经处在滤镜下的其他作品中的李大钊之间的对比。
在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形成的对历史文本和革命偶像的理解,及其引起的观点的对立,提示了部分观众本人平面的历史认知。
一部制作精良、尊重历史的作品,对于新一代观众产生深远影响固然值得赞赏,但是被影像建构起的历史认知只是经过加工后的半成品。倘若没有主动的学习、思考和解读,留给观众的就只有一些图像和模糊的印象。
当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到革命历史等正向主题的影视创作时,观众们已经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即希望呈现在自己眼前的作品除了做到真实可靠的历史还原,还应该是制作精良、具有更高观赏性的。
然而除了作品的不断提升,优秀的主题创作不应该是单向的引领和灌输,更应该是作品和观众的双向靠近。影视作品与其作为主题教育的主体,更应该成为吸引观众自发充实历史学习的引子。
网友对延年乔年的深入了解和同人创作
每一个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哪怕只占据一闪而过的几秒,都能称得上是对革命事业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当人们立足当下回溯整段荡气回肠的近代历史,就会发现影视作品的体量能够表现的内容着实有限。
而静静停留在过去某一个时刻的人物,都值得被了解、被纪念。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呈现最完整的历史,为了纪念进行的研究和学习是只能在作品之外自行完成的功课。
此外,对于特定主题影视作品的理解,除了其在宣传教育方面的价值和历史表达,观众也应当学着建立对影视作品专业创作的评价体系。
观众的需求总会不断催生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而在要求创作者不断提升的同时,观众也不应该停在原地等待下一部经典的横空出世。
情怀滤镜的存在不是问题,只是在面对不同的历史演绎时,请不要让情怀轻易就扎向现实中的彼此。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