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使别人快乐是仁慈,使自己快乐是智慧
韩少功:使别人快乐是仁慈,使自己快乐是智慧
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从《爸爸爸》到《马桥词典》,韩少功通过其作品展现了对语言、权力、时间等哲学命题的深刻思考。本文将通过解读韩少功的作品,展现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思想魅力。
韩少功,中国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日夜书》等。
韩少功笔下的世界,是记忆与现实的模糊地带,他将语言与权力的共生关系放大成一部荒诞又庄严的民间史诗。《马桥词典》无疑是他的宣言书。在这部以词条拼贴重构的文本中,语言不再是工具,而是权力的化身。韩少功借马桥人之口一语道破:“语言就是控制力”。他像考古学家般挖掘方言的化石,却发现每个词语都是活的——它们繁殖、变异、自杀,甚至孕育自身的反义词。
他的人物总在历史的夹缝中踉跄前行。韩少功从不施舍廉价的悲悯,而是将苦难淬炼成黑色幽默。当城里人对着“乡土”抒情时,他冷冷地戳破怀旧的滤镜。在《山南水北》中,韩少功转身投向田园,却非陶渊明式的遁世。他将自然哲学化,断言“时间只是感知力的猎物”,而现代人恰恰在舒适中加速了生命的流逝,沦为时间的难民。
韩少功的深刻,在于他始终拒绝成为“单向度的人”。他拆解历史宏大叙事,却从不滑向虚无。他教会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语言的罗网,而是在词语的迷宫中,找到出口。
原文摘录:
你在船头捧起一捧河水,无法打捞沉积了千年的绿色,只有一把阳光的碎粒在十指间滑落,滴破你自己的倒影。
——《人生忽然》
意义观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本能,恰恰相反,它们只是一时的时尚、习惯以及文化倾向。
——《马桥词典》
世故就是运用废话的能力,或者说,是世界上大量道德废话和政治废话培养出的一种人体机能。
——《马桥词典》
语言是人与世界的联结,中断或者失去了这个联结,人就几乎失去了对世界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语言就是控制力。一个难以言说的世界,就是不可控制的世界。
——《马桥词典》
人类一旦成为语言生类,就有了其他动物完全不具备的可能,就可以用语言的魔力,一语成谶,众口铄金,无中生有,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奇迹。
——《马桥词典》
词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密密繁殖,频频蜕变,聚散无常,沉浮不定,有迁移和婚合,有疾病和遗传,有性格和情感,有兴旺有衰竭还有死亡。它们在特定的事实情境里度过或长或短的生命。
——《马桥词典》
有些词一旦进入实际运用,就会出现奇异的变化:它们的反义在自身内部生长和繁殖,浮现和泛滥,最后把自己消灭,完成对自己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词从一开始就是自己潜在的反义词,只是人们不大容易察觉。它们有自己很难看到的背影。
——《马桥词典》
每一个好比喻都是挑战现存知识定规,而且最精彩的比喻往往构成了对知识定规最剧烈的破坏。
——《马桥词典》
文件和会议是保证权力运行的一个个枢纽,也是强化话份的最佳方式。
——《马桥词典》
时间只是感知力的猎物。 人的时间只存在于感知之中,感知力比较弱或者干脆完全丧失的人,比如病床上的植物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时间这种透明流体从来就不是均量地和匀速地流淌,它随着不同的感知力悄悄变形,发生着人们难以觉察的延长或缩短,浓聚或流散,隆凸或坍塌。
——《马桥词典》
人们希望看见什么的时候这个什么总有一天就会出现。 人们可以用两种手段实现之:火焰高的时候,用革命、科学和经济发展;火焰低的时候,用梦幻。
——《马桥词典》
使别人快乐是仁慈,使自己快乐是智慧。
——《马桥词典》
那些平时看起来巨大无比的幸福或者痛苦,记忆或者忘却,功业或者遗憾,一旦进入经度与纬度的坐标,一旦置于高空俯瞰的目光之下,就会在寂静的山河之间毫无踪迹—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也永远不会发生。
——《山南水北》
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
——《山南水北》
距离中有触觉,痛之则长,逸之则短。距离中有视觉,陌生则长,熟悉则短。距离中有听觉,丰富则长,空白则短。
——《暗示》
人们都希望生活的安定和舒适,但安定和舒适加速了时光,缩短了我们的生命,是一种偷偷的掠夺。
——《暗示》
怀旧从来就是一种情感夸张,滤去了往事的痛感,让开荒的视象浮现但不再有开荒的痛感,让砍柴的视象浮现但不再有砍柴的痛感,哪怕一次饥饿也不过是眼下谈论的事件,成了一些语言,不再能使当事人冷汗大冒和腹空难忍,于是变得无关紧要。饥饿甚至也能焕发出传奇和凄婉动人的光彩,让不再饥饿的人心醉神迷—这正是怀旧的奥秘。怀旧常常是对尊严的追认,让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场风雨或者一次饥饿,在记忆中酿出浪漫和豪迈,成为怀旧者挂满胸膛的勋章。
——《暗示》
读历史,重要的不是读结论,而是首先要读出古人在什么处境中得出了这些结论,以及这些结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有效,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失效。 经典也会有盲区,受到意识形态的牵制,并不能够告诉我们一切,但可能留下了一些可供利用的知识线索。
——《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