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写出独特的作品?
如何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写出独特的作品?
写作过程中,灵感枯竭和自我怀疑是每个创作者都可能遇到的困境。本文将分享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帮助你克服这些挑战,持续产出优质内容。
一、构建灵感生态系统
这个话题可能听起来有些陈词滥调,但其实所谓的灵感生态系统,落实到个人层面,就是一个毅力和耐心的问题。例如,村上春树通过跑步来激发多巴胺分泌,斯蒂芬・金则坚持每天阅读6小时来构建语言数据库。然而,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如此持之以恒呢?
因此,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强调的是,坚持是基础。比如随身携带卡片记录瞬间灵感,或者习惯用手机记录,关键是要长期保持这种习惯,以刺激灵感。据一项数据显示,持续6个月以上素材积累的写作者,灵感产出效率会提升至47%。
二、双轨思维写作法
什么是双轨思维呢?就是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以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为例,她采用晨写夜改的模式,在清晨以自由写作的形式释放潜意识,夜间则以专业编辑视角进行修改。
或者也可以将写作和修改的时间间隔拉长,比如持续写作几天后再去修改,这样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一种方法叫“双重人格”写作,即在写作时纯粹作为创作者,主要由潜意识主导;而在修改文章时,则转变为理性的批判者,让思维回归理性,从而能客观地打磨文章。不过,这种方法的效果因人而异,如果你具备这种能力,不妨一试。
三、时间管理
据说人类注意力的黄金周期是90分钟,之后注意力就会有所分散。如果确实如此,建议采取以下操作:
- 在核心创作时段,进行连续90分钟的深度写作,不要间断。
- 创作时段过后,可以稍作休息,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创意,以再次激发灵感。
- 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通勤时间,把想到的好点子记录下来。
据说斯蒂芬・金在创作《闪灵》时,坚持每天清晨六到九点之间进行核心写作,他认为那段时间更易于集中思想,利于逻辑思维的运作。
四、注意保护注意力
在数字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已成为注意力的大敌,我们的注意力时刻都会被它们分散。最好的方式是在创作时断网,因为一旦注意力被分散,别说灵感了,一个字都别想写出来。手机刷着刷着半天时间就没了。
据科学研究证实,如果持续8周的注意力都保持了集中,你就会陷入到创作的氛围之中,这时候想要拔都拔不出来,这说明你已经进入最佳的创作状态之中了。
五、避免完美主义
不要纠结于一字一句之中,这个习惯会严重影响心态,分散写作的注意力,并打乱思维。在写作时,我们要坚持一条:就是写完之后我是可以回头去修改的,当下的目标是把脑海中想的事物写出来,其他的暂时不要去管。
完美主义倾向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只有突破这种心理的障碍,才能持续不断的写作。我们不断的写作不断的修改,是让作品趋于完美,而不是成为完美本身,或者成为完美的奴隶。
六、让写作和价值平衡
简单来讲就是在商业和自我的价值中找到平衡点,比如我们创作符合市场需求的类型作品,实现自我价值,或通过此类作品来维持我们的生活,但是,完全可以在创作商业作品之余,去创作自己真实想写的的实验性作品,村上春树通过《挪威的森林》积累商业资本后,持续进行《1Q84》等作品的文学探索,这种动态平衡实现了创作生命力的延续。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在商业写作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点,把商业和理想融为一体,在保持写作初心的同时还能找到商业价值,那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让写作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也就不存在自我怀疑这种事情了。
写作的困境本质是认知边界突破的信号,通过构建有效的创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写作者突破短期瓶颈,实现创作能力的提升。我们在下决心落笔的时候,需要明白真正的创作自由,源自对创作规律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