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翠鸟:亚洲森林小溪边的蓝色精灵
蓝耳翠鸟:亚洲森林小溪边的蓝色精灵
在亚洲的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一带,生活着一种体型小巧却色彩斑斓的鸟类——蓝耳翠鸟。它以其独特的深蓝色外观和橙色眼前斑点而闻名,是翠鸟科中的一员。
蓝耳翠鸟(英文名:Blue-eared Kingfisher,学名:Alcedo meninting),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体型小巧的翠鸟科翠鸟属鸟类。其最显著的特征为深蓝色的外观和橙色的眼前斑点,以及颈部两侧的白色耳簇。该物种分布于亚洲的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一带,偏好栖息于浓荫覆盖的森林小溪旁。
外形特征
蓝耳翠鸟全长约16厘米,雄鸟头部和颈部呈超群的钴蓝色,带有更深的蓝色条纹,形成鳞片般的外观。背部、翅膀和尾巴为光泽的深蓝色,背部中央有一条较浅的蓝色带。下巴和喉咙为白色,腹部为深橙色。雄鸟的喙为黑色,基部带有红棕色,雌鸟喙几乎全红。幼鸟上体颜色较暗,脸颊和耳羽呈锈色,与普通翠鸟相似。
生活习性
蓝耳翠鸟居住在森林中被良好遮蔽的水道附近,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昆虫为食,包括蜻蜓幼虫。它会在水边枝头停留,通过点头和摆尾寻找猎物,然后垂直潜水捕食,随后返回枝头敲击猎物,准备吞食。有时会飞掠水面捕食空中昆虫。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在印度北部为4月至6月,南部为1月,马来西亚半岛为5月至6月,苏门答腊为4月,婆罗洲为12月至8月。它们在倾斜或垂直的土岸挖掘巢穴,长度30至100厘米,宽5厘米,最终形成一个直径12至14厘米、高10至12厘米的巢室。一窝通常产3至7枚蛋,双亲共同孵化和喂养幼鸟。孵化期约为21天,幼鸟离巢期约为23天。
区别辨识
蓝耳翠鸟与普通翠鸟的区别在于蓝耳翠鸟没有橘色的贯眼纹,眼后有蓝色耳斑;背部为亮丽的蓝色,而非绿色;在中国极为罕见。
保护现状
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至东南亚,包括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地。在中国,仅限于云南省勐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