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家族:从高平陵之变到八王之乱的兴衰史
司马懿家族:从高平陵之变到八王之乱的兴衰史
公元251年,魏嘉平三年八月,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这位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深沉的智谋和果断的行事风格,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司马懿的去世并未终结他家族的传奇,反而开启了司马家族从巅峰到衰亡的曲折历程。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的权力巅峰
司马懿的崛起始于高平陵之变。公元249年,曹爽陪同少帝曹芳出城祭拜高平陵,司马懿抓住机会,命令秘密培养的3000死士控制了武库和司马门。控制了武库,就掌握了皇城禁军的武器装备;而司马门一关,不但扼住了曹爽回城的咽喉。整个皇城只有郭太后和司马懿说了算了。
看似胜券在握,但毕竟皇帝还在曹爽手里,他要是跑到许昌去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懿还是得歇菜。这时,司马懿指洛水为誓,只要曹爽投降,简而言之,只要权,不要命。
想当年,刘秀也曾在洛水发誓,结果杀兄仇人朱家富贵了好几代。
司马懿40年积累的威望,加上榜样效应,曹爽这老实人,就信了司马懿的邪。
结果几年后司马懿就给他扣了个谋反的帽子,把他家族和心腹全都给灭了,一共杀了五千多人。
司马懿“夺”走了胜利,却拉低了后世的道德底线。洛水之誓后,后世的权力斗争,大家就都明白了,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那还不如反了算了。
此后,三百年里,司马家族几次被夺位者屠戮,也被杀了个干净,看来是老天爷看不下去了。
司马家族的巅峰:西晋的建立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昭继续巩固家族的权力。司马昭执政期间,曹魏已成为傀儡政权,实际大权全部掌握在司马氏手中。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上的操作,司马昭成功地将三国中的一国——蜀汉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司马昭也因手段残忍和专权而饱受争议。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并最终导致了魏元帝曹奂的禅让,标志着西晋王朝的建立。司马炎成为了晋朝的开国皇帝,定都洛阳,开启了太康之治的繁荣局面。然而,这段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
衰败的开始:从司马衷到八王之乱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家族内部的问题逐渐暴露,加之外部压力的增加,西晋的国力逐渐衰弱。最为关键的是,司马炎之后的继承人司马衷智力低下,无法胜任皇帝的重任,导致权臣专权,内讧不断。这一情况最终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不仅消耗了晋国的国力,也让司马家族的威信扫地。
最终的灭亡:桓玄篡位与刘裕崛起
在这一系列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漩涡中,司马家族的成员似乎忘记了初心,沉溺于权力的游戏中无法自拔。从司马懿的隐忍到司马炎的果断再到司马衷的无能,我们看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悲剧轮回。
司马懿一辈子都在玩权谋,没想到快入土了,却碰到了硬茬子曹爽。
两人的PK,简直就是司马懿被单方面碾压,他的权力被曹爽一步步蚕食,最后成了光杆司令。
想当年,司马懿也是一号人物,手握尚书大权。可曹爽一番操作,直接把他捧上了太傅的宝座,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个摆设。
在古代,想要把持朝政得有权有兵,可那会儿的司马懿,除了两手空空,啥都没有,但高手总能在绝境中翻盘。
高平陵祭祖那天,机会来了。
那日曹爽陪着少帝曹芳出城谒灵,司马师下令秘密培养的3000死士,果断出手,控制了武库和司马门。
控制了武库,就掌握了皇城禁军的武器装备;而司马门一关,不但扼住了曹爽回城的咽喉。整个皇城只有郭太后和司马懿说了算了。
看似胜券在握,但毕竟皇帝还在曹爽手里,他要是跑到许昌去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懿还是得歇菜。这时,司马懿指洛水为誓,只要曹爽投降,简而言之,只要权,不要命。
想当年,刘秀也曾在洛水发誓,结果杀兄仇人朱家富贵了好几代。
司马懿40年积累的威望,加上榜样效应,曹爽这老实人,就信了司马懿的邪。
结果几年后司马懿就给他扣了个谋反的帽子,把他家族和心腹全都给灭了,一共杀了五千多人。
司马懿“夺”走了胜利,却拉低了后世的道德底线。洛水之誓后,后世的权力斗争,大家就都明白了,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那还不如反了算了。
此后,三百年里,司马家族几次被夺位者屠戮,也被杀了个干净,看来是老天爷看不下去了。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的魏元帝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一上台,他大搞改革,居然整出个“太康之治”。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他又发动灭吴之战,将三国历史彻底翻篇。
司马炎驾崩后,太子司马衷接过了皇位,成了晋惠帝。
说起这哥们儿,智商真的让人捉急。反正“公私蛤蟆”、“何不食肉糜”这种段子都出自他口中。
虽然他老爸曾多次考验他,但他在老婆贾南风和谋臣的帮助下过了关。后来也有人研究说,从医学角度看,他也不算蠢。就是单纯了点儿。
他上台后,特别信任皇后贾南风,这贾南风可不是省油的灯,她凶妒暴虐,不但大权独揽,甚至伪造诏书。
反正谁挡她专权的道,她就让谁领盒饭。
她杀了皇太后,还杀了辅政大臣司马亮和卫瓘。元康九年她又搞死了太子,算是把事闹大了,直接引发八王之乱。
在史无前例的大混乱中,司马炽被大家推选为皇太弟。晋惠帝一走,他顺势成了晋怀帝,改年号为“永嘉”。
此时的西晋,流行病、蝗灾、饥荒接连不断,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苦。而皇族和世家们却整天内斗不止,无疑为天下大乱埋下了伏笔,因为五胡乱华此刻已露初端倪。
永嘉五年,刘聪看准时机,一举攻破洛阳,这就是永嘉之乱。晋怀帝被抓走,第二年就被刘聪毒杀了。
西晋的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他是司马炎的孙子,司马炽的侄儿。
洛阳沦陷后,大臣们急忙推他上台,把都城也搬到了长安。可惜上位不到三年,他也被刘曜抓了,最后被刘聪羞辱和毒杀,死时,才刚十八岁。
西晋就这么传了四代君王,短短50年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衣冠南渡后,王导拉着南迁的北方名流,又跟江南土豪打得火热,一起给司马睿搭了把手,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建立了东晋政权。中国历史就这样翻到了南北朝这一页。
桓温是东晋时期的权臣、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他是宣城内史桓彝的长子,也是明帝司马绍女婿,最后官至大司马,封爵南郡公。
桓温死后,他的儿子桓玄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
桓玄长得一表人才,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范。
然而由于他爹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二十三岁才干了个太子洗马。
元兴元年(402年),掌权的司马元显父子下令讨伐割据荆州的桓玄,结果被他反打到建康。
总理朝政后,桓玄把司马元显送付廷尉治罪,“并其六子皆害之”。桓玄又以“司马道子酣纵不孝”为名,以毒酒鸩杀他爹司马道子。
大亨元年(403年)二十一日,晋安帝在胁迫之下将帝位禅让给桓玄。
然而,恒玄的统治并不稳固,很快就遭到了刘裕等北府兵的讨伐。最终,桓玄兵败后被杀,桓楚政权也跟着完蛋。
高平陵之变,一个关键的人物冲出洛阳城去给曹爽报信,他就是桓范。
司马懿听说后:“范虽有智,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果然,曹爽不听恒范去许都的建议。后来曹爽以谋反灭其三族。桓范也同罪论斩,夷族。
然而,司马懿好像没有把桓家的人杀干净,桓玄和桓温就是桓范一支的后人。
司马懿的回旋镖最后还是扎回了他自己的身上,窃国者,恒被他人窃之!
尽管桓玄很快被刘裕所败,傻皇帝晋安帝复位,但东晋的气数已尽。
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的后代,出生时家境贫寒。他依靠军功起家,后投身北府军为将。
402年,北府军奉命去打荆州的桓玄,但带队大哥刘牢之随即投降桓玄。桓玄到了建康后,削弱了刘牢之的兵权。
刘牢之想反抗,但没人支持他,最后自杀了。
404年,刘裕带着北府军的残余部队在京口起兵,干掉了桓玄。之后,北府军就成了刘裕的得力助手。
到了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刘宋,北府军也摇身一变,成了皇家的“头号打手”。
刘裕麾下的将领和他本人一样,大都是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打仗不要命的果敢作风,一改之前士族政治的颓废风气。
东晋偏安江左近百年来,军权都被士族控制着,这些士族都胆小怕事,把军队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愿去恢复中原,所以之前的“北伐”都失败了。
但刘裕在短短二十年里,对内平定了孙恩起义,消灭了桓楚、西蜀等割据势力;对外还干掉了南燕、后秦等国。
创造了大分裂三百余年间,南方最广阔的政权疆域。
虽然桓玄败了,但他儿子桓振又跳了出来,占据了江陵,还抓了皇帝当人质。
不过,刘裕很快就再次平定了叛乱,把桓玄的余党都送上了西天。皇帝也得以安全回宫。
刘裕还是挺低调的,一再推辞封赏,还主动辞职。灭掉后秦后,他谢绝关中汉族民众盛意挽留,志在改朝换代,执意东归以图大位。
低调不是装的,孙子才是装的。
随着势力越来越大,刘裕也惦记上了篡权这事。
此前刘裕派人暗杀了无能的晋安帝,准备篡位,但得知
司马懿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任何时候,对于一个家族或者国家而言,内部的团结与智慧总是最重要的。权力的游戏虽然可以带来短暂的胜利和快乐,但唯有远见卓识和持之以恒的德行,才能保证长久的安定和繁荣。否则,即使一时光辉灿烂,最终也难免会走向衰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