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周口:伏羲故都与老子故里的历史遗迹
探访周口:伏羲故都与老子故里的历史遗迹
周口,这座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的古城,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记忆。这里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建都之地,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之所。千年来,伏羲文化和老子思想在这里交融荟萃,孕育出璀璨的中华文明之光。
太昊伏羲陵: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
太昊伏羲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它始建于明代,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明代建筑风格。伏羲陵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严谨,是中国帝王陵墓中唯一以陵、庙、殿合一的建筑格局。
步入伏羲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午朝门。门上悬挂的“太昊伏羲氏之陵”匾额,彰显着这座陵墓的尊贵地位。穿过午朝门,沿着神道前行,两侧的石像生威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伏羲氏的丰功伟绩。
伏羲陵的核心建筑是伏羲殿。大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伏羲氏的神像,神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手持八卦,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沧桑。
伏羲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创立八卦、制定嫁娶制度,更在于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伏羲氏以龙纪官,使得淮阳成为“龙文化”的发源地。他制嫁娶、正姓氏,结束了中国远古乱婚、杂婚的时代,开辟了“一夫一妻制”的人类文明时代,中华姓氏自此肇始。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中国最早的姓产生于伏羲时期,伏羲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姓。”由此可知,人祖伏羲为万姓之根,古陈淮阳是万姓之源。
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太昊陵朝祖庙会,自春秋伊始,始终香火鼎盛、历久不衰。如今,太昊陵朝祖庙会已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太昊陵庙会以单日82.5万人的游客数量被吉尼斯总部授予“全球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每年庙会期间,太昊陵的日均客流量可达20万人次。
2024年,中华太昊伏羲始祖圣地旅游区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实现了周口地区国家级旅游品牌“零”的突破。历经千年的太昊陵朝祖庙正悄然“升级”为伏羲文化旅游节。围绕“伏羲”“庙会”等元素,周口市全力打造文旅IP,发挥淮阳的旅游文化优势,为游客解锁了更多庙会新体验。
老子故里:道家文化的发源地
公元前571年,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诞生于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他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所著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其精辟的道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发展。
老子故里,位于鹿邑县城东约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这里曾是老子的诞生地和讲学之所。太清宫,作为老子故里的核心景点,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是中国最早祭祀老子的祠庙。太清宫分为前宫和后宫,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后宫以老君殿为核心,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太极殿是太清宫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着老子的神像。殿前的“道德真经碑”上刻有《道德经》全文,字迹苍劲有力,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道德经》碑刻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老子诞辰日,后人便在老子故里——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起庙会、行祭拜,世代延绵,千年不息。2021年,鹿邑“老子祭典”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2024鹿邑县老子庙会陆续开展民俗展演、桃花节、原创艺术作品评选、老子故里文化进高校、鹿邑县县情推介及招商引资等系列活动,为期一个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影响一方人。绵延2000多年的老子文化,汇集成鹿邑生生不息的文化符号。在鹿邑县城,紫气大道横贯城区东西,真源大道横贯城区南北,下辖的4个街道办事处名称分别为真源、谷阳、卫真、鸣鹿,几乎都和老子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
“在鹿邑,学校和一些民间组织会有意识地组织孩子们从小学习老子文化,经常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鹿邑县还专门研发了《道德经》的小学和中学校本教材。”鹿邑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学习、研究老子文化在鹿邑已经蔚然成风,老子文化就像春雨,沁润到每个鹿邑人的日常。
历史的回响:三川交汇的繁华与变迁
周口,这座古老的城市,不仅孕育了璀璨的文化,还见证了中国内河航运的兴衰。千年来,古老的沙河、颍河和贾鲁河蜿蜒流经豫东大地,在周口三川交汇。其中,沙河和颍河交汇成沙颍河,成为淮河流域的最大支流。三川交汇,孕育出曾经盛极一时的商业重镇周家口。
沙颍河的航运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战国即有木船往来,曾是著名的鸿沟水系组成部分,后成为京杭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他开辟中原水运,大批物资由江淮经颍岐口(今周口东)转运,取道卫河经天津到北京,周口漕运始兴。
全盛时期,18个渡口星罗棋布散落在沙颍河两岸,116条街道纵横交错。安徽的茶麻,两湖的竹木,两广的纸、糖,天津的海盐,山西的煤炭,蒙疆的骡马,还有豫西的山货,均荟萃周家口,行销各地。每天港口吞吐量3万多吨,合白银 20 万两之巨。
内河航运创造了繁华城镇,城镇的繁荣又服务和促进了航运的发展。明清时期,东起界首西到襄县,沿河码头拥有货船几千艘,呈现三川上下千帆竞渡、船只往来如梭的繁荣景象,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和能工巧匠前来投资兴业。当时的周家口,商业繁荣、商帮涌现,商贸会馆和行业庙宇林立。
这种盛况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铁路与公路运输快速发展,运输竞争压力加大,且各地到处建闸,周口的水运逐渐断航了,桨声灯影不再,空余一川清流。
随着时间的奔涌,因港而兴的历史名城周口,开始了新的航程!
2017年4月6日,久违的汽笛声响彻沙颍河两岸的上空,一艘艘货船驶出港区激起了汹涌的浪花,周口港开港运营……
坐拥沙颍河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跻身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的周口港,是“河南第一大港”,开通了国内国际集装箱航线24条。目前,周口港中心港区共建成投运挖入式港池8个、千吨级泊位47个。
2024年4月3日,河南省第十二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举行,主会场设在周口,重点聚焦内河航运。活动中,周口港中心港区中心作业区一期工程被选为“开工一批”项目代表开工建设。
“新开工中心港200万标箱智能化小集作业区、疏港铁路专用线、沙颍河航运信息中心三大标志性工程,是全省‘两河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