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胃口?六大原因导致食欲不振,专家教你这样改善
没胃口?六大原因导致食欲不振,专家教你这样改善
你是否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朋友聚餐时,大家都在大快朵颐,但你却几乎不动筷子;或者面对满桌佳肴,吃两口就感到饱了。如果你经常感到没有胃口,这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不饿”,而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某种信号。
从生理机制来看,饥饿感其实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人体就像一个不断燃烧的“小火炉”,不论是醒着还是睡着,都在不断消耗能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谢”。我们的胃肠道会把吃下去的各种食物分解为小分子(如氨基酸、单糖和脂肪酸等)并吸收,以满足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当能量消耗过大或能量摄入不足时,血糖水平会下降,促使一些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引起饥饿感。同时,大脑也会发出“好饿啊”的信号,促使我们去寻找食物。正常情况下,人大约每隔3至4个小时就会觉得饥饿。这个时间会因个人身体状况、所处环境、活动量、食物类型等而有所不同。
如果频繁感到饥饿,吃了没多久就饿,那要注意——可能存在某些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甲亢等)。
不过,食欲是一个非常“玄学”的东西。有时食欲不好并不是因为菜不好吃,或者生病了,而是因为这些原因:
累了: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没睡好、没睡够或者熬了夜,胃口就会变很差——明明应该吃饭了,却只想睡一觉。此外,不运动当然不容易饿,但长时间剧烈运动也会抑制生长素释放肽(也叫“饥饿激素”),导致恶心、疲劳,让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影响胃口。
热了:天热确实会影响食欲!有研究发现,外部气温高了,人体核心器官的温度也相应升高,导致食欲大降。很多人平时胃口不错,一到夏天就不想吃饭,很可能是这个原因。
老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消化功能下降、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等分泌减少、味觉和嗅觉减弱,代谢水平减慢,对能量的需求自然也会减少,也越来越“不容易饿”。
吃药了:不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中,都有“恶心”、“厌食”等症状。比如抗生素、抗抑郁药、部分止痛药、兴奋剂等。一些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也可能长期服用一些影响食欲的药物。
心情差:分手了,考砸了,项目失败,亲友过世……当人处于压力、焦虑、悲伤和抑郁等状态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再美味的食品也让人觉得味如嚼蜡。
处于某种生理状态:比如怀孕了、晕车了或女性处于经前期综合征等,也会导致胃口下降。不过一般都是暂时的。
不过如果原来胃口好好的,突然变差了,或者伴有一些症状,那么可能是因为疾病而导致,比如:
消化系统疾病:不少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易激惹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会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道动力,也会影响食欲。此外,肝病、胆囊炎等也会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过程。
代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而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减退(甲减)患者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而导致新陈代谢减慢——这些都会引发食欲不振。
常见感染:如新冠、流感、普通感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都可能导致恶心和食欲不振等。
癌症:如果患了胃癌、肝癌,食欲会明显下降,体重也会持续减轻。
每个人的饭量大小本来就不同,大多数情况下,“胃口差”只是暂时的。但如果已经影响健康,可能需要改善或治疗。
- 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易于消化、色彩鲜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提升进餐兴趣。同时定时定量就餐——既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过度节食。
减轻压力和疲劳:通过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听听音乐、休闲旅游或呼吸练习等方式,减轻压力和疲劳,有助于增加食欲。
预防和治疗疾病:对于病理性的食欲不振,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是关键。在平时,也要做好防护,避免感染。
总的来说,如果你总是不饿,那可能是身体在告诉你,有些地方出了问题。下次,当你羡慕那些“吃不胖”的人时,也许应该换个角度想想。保持适度的食欲,或许才是真正的健康!
本文专家审核:沈哲,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