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供销社改革:从“三无”到经营总额141亿,增速全省第一
广安供销社改革:从“三无”到经营总额141亿,增速全省第一
2015年以来,中省市相关文件相继出台,吹响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号角。广安市供销合作社紧跟步伐,坚持为农、务农、姓农根本方向,抓改革、拓思路、谋发展,建立完善供销合作社行业指导体系,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去年,全市供销社经营服务总额141.8亿元,增速162.4%,荣获2017年度全省供销系统综合绩效考核一等奖。
完善体系 从“三会”制度破题
改革伊始,我市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全市供销系统基本处于无资产、无阵地、无企业的“三无”状态,仅保留了市、县两级供销社机关,一些经营服务职能趋于停滞。
如何破题?市供销合作社意识到:当务之急是以加快建立健全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指导体系为突破口,恢复完善供销合作社建社基石——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
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主任韦兴林介绍说,“三会”制度是供销合作社的基本制度,它不仅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一项硬指标,更是完善行业体制机制、加强民主管理、扩大供销社社会影响的有效抓手。
去年3年,广安市供销合作社正式更名为广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在全省率先恢复完善“三会”制度。同年11月27日至28日,全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第一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联合社第一届理事会、监事会,意味着“三会”制度正式建立。
“完善制度,难点在基层。”韦兴林分析,基层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基层供销社大多处于看摊守业的状态,为农服务能力不高,与供销社的合作制格格不入。为此,联合社广泛联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有关涉农单位,重塑基层社为农服务功能。去年,武胜万善供销社等3个基层社被列为全国基层社标杆社。
在中、省供销社的统一部署下,全市实现县以上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全覆盖,同时,“三会”制度在市、县和部分基层社网点“落地生根”,解决了成员社层级联系松散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大胆创新 “三联三进”扬风帆
春耕时节,广安区大安镇南桥村留守妇女邓本琼,不围着自家4亩地庄稼打转,却天天跑场镇卖衣服,但家里的农活竟一样也没落下。
邓本琼道出原委,她每年将土地全托管给广安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参股成立的广安市旭日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扣除托管服务费,每亩地还有400元纯收入,“‘种地’卖衣两不误,一年纯收入有3万元,收入更有保障!”
广安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入股农业公司,共同开展土地托管即代耕、代种、代收、代储、代销的为农服务,解决好了“谁来种地”的问题,是我市探索“三联三进”改革发展模式的重大成果。目前,全市供销系统托管耕地面积达9万亩。
“供销合作社根在农村。”韦兴林直言,全市供销系统抓住为农服务的“牛鼻子”,按照“一体两翼三化”总体构架,大胆创新,探索“三联三进”改革发展模式。
“‘三联’是让供销社重回农村一线,为农服务。”韦兴林说,具体说来,“三联”即联户建会、联乡建社、联资建企。
“联户建会”就是通过组织小农户、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建立产销联合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联合会,将分散的小农联结成利益共同体,提升农业组织化生产水平。“联乡建社”就是结合全市乡镇分布较广等特点,在原老区公所所在地建立跨行业、跨区域的“中心社”,在周边乡镇设立经营服务网点,提升供销系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联资建企”就是通过整合国有资产、社有资源、民有资本等措施,组建供销合作企业,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三进”是指行业指导和经营服务体系共同双线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推进、园区和供销社联合推进,立足市场,提升服务层次,将供销社建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历经改革的阵痛,走过企业改制转型,全市供销系统改革翻过一山又一山,阔步走向改革“深水区”!
社有资产监管体制 建设 经验
9月11日至13日,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在徐州市举办全省社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总结近年来全省社有企业改革发展成功经验和做法,以深化提升社有企业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完成社有资产监督管理重点目标任务。
培训班邀请资深教授和专家就《企业合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实务探讨》《新质生产力推动社有企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等专题作业务培训,座谈交流今年以来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征求《江苏省供销合作社条例》立法工作意见建议。
会议要求,各级供销合作社和社有企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融入省社“一体两业三网”建设,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增强为农服务核心功能,着力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全面落实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积极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坚定不移推动社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要聚焦主业,在优化资本布局、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上下功夫;深化改革,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和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上求突破;强化监管,在转变监管职能、完善监管体系、化解经营风险和守好安全底线上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