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磨平了所有棱角”:从王天缘语录看时间哲学
“时间磨平了所有棱角”:从王天缘语录看时间哲学
“时间磨平了我所有的棱角,时间也磨平了我对所有人的好。”近日,华语歌手王天缘的这句经典语录在网络上爆红,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深思。这句看似简单的语录,却蕴含着深刻的时间观和人生哲学,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时间观的哲学思考
时间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恐怕没有哪一个主题能够比时间更早地进入人类生存的视野了。早在希腊神话时代,就存在一位代表并掌管着时间的原始神柯罗诺斯(Chronus)。随后,自西方哲学诞生以降,无数思想巨擘都曾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探讨过时间问题,从中可以列出一串沉甸甸的名单: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休谟、康德、谢林、黑格尔、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等等。而说它“崭新”,则是因为时间问题总在不断“发声”,那些哲学史上的巨人们关于时间的争论从未停止,时间问题被反复重提,直至今日仍未获得一致的解答。
与此同时,时间问题也是一个普遍且重要的话题。说它“普遍”,是因为:一方面,万事万物无不处在时间的流变之中;另一方面,我们的实际生存也总是与时间息息相关。时间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对此有所模糊的领会,却很难予以清晰的解答,正如奥古斯丁所言:“时间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有人问我,我是知道的;但如果我想要向发问者解释清楚,就无从开口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关于前后运动的被数之数。这也意味着,他一方面发现意识作为唯一可能的计数者,是时间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另一方面,他同时看到,前和后本身就存在于运动之中,因此时间似乎在可被测量的事物运动中就可以存在,并不一定需要依赖意识本身。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模棱两可的判断,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没有对意识本身进行再反思,即意识还未成为“自我意识”,因此无法透析到隐匿在物理时间视域下的时间和意识背后还有一个反思性的主体即“心灵”(Mind),进而未能区分作为内部观念存在的时间与作为外部对象存在的时间。
这种观念与对象的时间区分在休谟那里得到了全面地展示。休谟是在“主-客”二元的认识论层面上研究时间问题的。他认为,对象通过知觉(Perception)进入心灵而形成知识,知觉又可分为印象(impression)和观念(idea),二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只存在强烈程度和生动活泼程度的不同;其中,印象又可以进一步被分为感觉(Sensation)印象和反省(Reflection)印象。一般而言,任何观念都是首先由感觉印象得来的,是感觉印象的一个复本。接着,这些观念通过心灵自身的反省活动又能产生新的印象,即反省印象,然后这种反省印象又会进一步产生相应的新观念,如此无限持续下去。在印象和观念如此不间断的接续中,时间观念便产生了。
在休谟看来,时间对象通过知觉而在我们的心灵中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对时间的知觉却很特殊,即是说,时间观念并不是由一个特殊印象得来的,而是一种若干印象呈现于心灵中时的发生方式。换言之,时间观念就是各种知觉的前后接续。例如,在笛子上吹出五个前后相连的音符,好像会给予我们时间的印象和观念,但是,时间却既不是呈现于我们听觉或其他感官的第六个印象,也不是心灵在反思自身时所发现的第六个印象,质言之,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时间印象,而只有时间观念,并且这个时间观念既非源自感觉印象,亦非来自反省印象。作为一种特殊观念,它不是任何印象的复本。事实上,只是由于这五个音调所给予我们的感觉印象的持续、亦即只是作为呈现方式,才使我们产生了时间观念。总而言之,时间观念不是由一个特殊印象得来的,它产生于若干印象呈现于心灵时的方式和过程。
作为观念存在的时间实际上是一种知觉呈现的方式,那么,作为对象的时间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休谟强调,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和把握作为客观对象的时间,而只能通过对时间观念的认识来间接触及时间对象。且举一例,我们可以由时间观念的有限可分性来推知时间对象的有限可分性,还可以由时间观念中的不同知觉的持续推知时间对象总是同可变的事物相关,等等。这是因为,观念是对象的表象,鉴于此,这些观念之间的关系、矛盾和一致性都可以应用于它们的对象上,统括之,此乃一切人类知识的基础。
面对这一困境,康德没有如休谟那样预先设定了时间对象的存在,而是首先对时间展开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批判考察,其关键在于,时间观念不是心灵在关于知觉的前后接续的体验中产生的,恰恰相反,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不间断地、前后相继地知觉持续,正是因为心灵先天地就拥有时间这种纯粹的感性直观形式,否则我们根本就无法直观到任何的前后相继。因此,时间不是从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概念,如果不是有先天的时间表象作为基础,“同时”、“相继”都不会进入到我们的知觉中来。换言之,惟因心灵已经先天地赋有时间维度,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想像某些事物存在于同一个时间中(“同时”),或者处于不同的时间次序之内(“相继”)。
在“时间概念的先验阐明”中,康德进一步阐明了运动和变化的概念只有通过时间表象、并在时间表象中才是可能的。与此同时,由于时间是心灵的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我们因此不能抽掉感性直观这一主观条件来谈论时间。鉴于此,时间只是所有一般现象的先天形式条件,并非一切完全独立的、客观自在的事物的存在根据。就此而言,康德扩展和修正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命题:并非一切事物都在时间中,而只能说,“一切事物作为现象(感性直观对象)都在时间中。”
一言以蔽之,康德没有对“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给予直接而肯定的回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者休谟那样,而是采取批判哲学方法,首先从“时间不是什么”这一否定角度来考察时间问题,例如,“时间不是什么从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时间不是什么推论性的、或如人们所说普遍性的概念,而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也不是附属于物的客观规定,因而不是抽掉物的直观的一切主观条件仍然还会留存下来的东西”;等等。
从“时间是什么”到“时间不是什么”,康德在时间问题的范式演变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尽管这种转变仍遗留下不少问题。比如,作为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时间一方面是先天的形式,具有不变性;另一方面,作为前后之序,时间又具有同时或者相继的特性,它们体现在所有生灭变化的现象界中。这一内在矛盾也揭示了,时间不只是一种直观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关于现象的感性直观。
语录的深层解读
王天缘的这句语录,正是对时间力量的深刻认识。时间不仅磨平了我们的棱角,也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的态度。这种改变,既是对时间的无奈,也是对生活的妥协。正如康德所说,时间是心灵的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我们无法抽掉感性直观这一主观条件来谈论时间。因此,时间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它改变了我们的感知,塑造了我们的观念。
这句语录也反映了王天缘面对生活挫折时的坚韧态度。他没有被时间打败,反而在时间的磨砺中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动力。这种态度,与休谟的观点不谋而合。休谟认为,时间观念不是由一个特殊印象得来的,它产生于若干印象呈现于心灵时的方式和过程。因此,时间对我们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它包含了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感知,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网友热议与共鸣
这句语录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表示,王天缘的语录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动力。一位网友写道:“王天缘的这句语录,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力量。它能改变一切,也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另一位网友则表示:“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这句语录。它让我明白,时间会带走一切,也会留下最珍贵的东西。”
这句语录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时间的恐惧和对生活的无奈。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句语录说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时间改变了我们,但我们也在时间中成长。”
王天缘的这句语录,不仅是一句简单的感慨,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它让我们明白,时间虽然无情,但我们在时间的磨砺中,也能找到坚持下去的动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我们在面对生活挫折时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