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雅学堂启用:老楼新生助力跨学科学习
北大博雅学堂启用:老楼新生助力跨学科学习
北京大学新建的博雅学堂近日正式启用。这座由老化学楼改造而成的现代化教学空间,秉承“基础与特色”“交叉与选择”“融通与卓越”的理念,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跨学科、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推开博雅学堂大门,原木色基调、暖黄灯光、明亮窗户和简洁线条的设计,与建筑物外部砖石结构带来的古朴、冷硬形成鲜明对比。室内充满现代感的鲜亮缤纷和家一般的柔软温馨,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
主动学习空间
307教室是博雅学堂的主动学习空间,配有可自由移动和灵活组合的高低阶梯式桌椅,以及灵活移动的白板组合。这种设计支持不同教学模式间的快速转换,便于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集中展示。
目前,这里开设了6门课程,涵盖语言文学、万物之理、中国建筑、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人文与理学的交会碰撞。
授课老师们在使用后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汪锋:我最喜欢的是可以叠放拼合的写字板,写上关键的词句或者画上图形,搬它在教室穿梭展示,像是一个派对。我的课讨论人类沟通的起源与发展,这自由灵活的氛围正好激发跨学科的思维,也是博雅的一种阐释吧。
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小班教学是兼有讲授与讨论的课堂,讲授时,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和板书设施,讨论时,需要同学们能快速小组集结,进行讨论。我以为,307教室完美地满足了小班课教学的需要:设施设备满足教学要求,课桌、空间把师生很好地融为一体。
物理学院教授朱守华:灵活的空间布局可以根据不同课堂形式进行相应安排,这非常有利于师生在轻松气氛中零距离的互动。比如,可以把课程要点写在多块小白板上,一直展示和提示,同时在大屏幕上进行展示或者书写。
外国语学院长聘副教授樊星:
这个教室各类设施的可移动性以及信息呈现的多样性与多向性,使它非常适合互动式教学以及游戏式教学。它可以让沟通交流变得更加灵活有趣,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水吧休闲区
课间,师生们可以在水吧小憩,秋日暖阳洒下金色光斑,轻启窗棂,拓印学堂映影。青砖灰石,重拾古朴沉静,在自动售卖机寻些小零嘴,泡一杯奶咖送走疲惫。水吧简约而温馨,配备热水、插座和经常更新的自动售货机,是劳逸结合的理想去处。
研讨室
研讨室占据了整个博雅学堂空间的大部分,提供三种大小的研讨室,满足不同人数的使用需求。研讨室包含多种类型的空间,如钻石型、半月形、圆弧形、高桌+条凳等,为个性化学习和团队协作创造了无数可能。
教育学院2024级硕士生黄艳表示:“研讨室预约方式简单明晰,室内宽敞舒适,桌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十分适合讨论。阳光通过窗户洒进室内,在墙壁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我们在教室的白板上头脑风暴,这是讨论时最治愈的场景。”
阶梯式剧场
阶梯式剧场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形式,包括阅读、讲演、沙龙、排演戏剧等。剧场无需预约,终日开放。多块可移动的坐垫提供了柔软的支撑,木质的阶梯上洒满暖阳,开放式的空间设计为师生提供了一方小小的舞台。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之怡表示:“阶梯式剧场无需预约,终日开放。在这里,多块可移动的坐垫提供了柔软的支撑,木质的阶梯上洒满暖阳,优越的环境允许我们以最舒展放松的姿态闲坐与阅读。而开放式的空间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方小小的舞台,见证着无数个我们为精彩而不断打磨的瞬间。”
静音舱与会话室
静音舱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静的个人空间,关闭舱门便可享受专属的静谧环境,随时进入专注状态。会话室则为三四人的交流提供了理想空间,各小组之间讨论与协作互不干扰。
物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周启轩表示:“会话室是一个多功能的空间,满足了我的多种需求。我多次在这里参与小组讨论,面对面的座位布局使交流更加直接和顺畅。同时,我也会来这里进行一个人的思考,独立的空间让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教师交流空间
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来到专门的教师交流空间稍作休息,调整好状态以饱满的精神面对下一堂课,或与同事进行智慧的碰撞,促进学术思想的相互吸收。
展示空间
位于207的展示空间专门用于展示院系和师生的学科特色及成果,创新妙思汇聚于此,为师生提供灵感和激励。
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时常举办各类学术沙龙,为师生提供与顶尖思维对话的机会。活动桌椅支持任意组合,方便举办讲座、会议、圆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报告厅
由老哲学楼西侧的阶梯教室改造而成的报告厅,配备靛青软椅,按下按钮前方椅背即可变成桌子。这里是教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场所,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
老化学楼的新生
从老旧的行政楼到现代化的新学堂,老化学楼的改造是新与旧的融合,是古朴建筑的重焕生机,也是校舍存量资源的优化。整个设计体现了生机、自然、人文的理念。
未名湖畔,博雅塔下,这座恢弘美丽的新图书馆旁,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学子肩负为国求学、报国奉献的理想,正孜孜不倦地下苦功夫、求真本领。在博雅学堂里,无数青年正与良师益友一道,在基础学科的海洋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