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点增进自我效能感,让孩子相信自己能成功
四要点增进自我效能感,让孩子相信自己能成功
在教育领域,如何营造一个安全、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重要课题。台湾教师"小壁虎老师"在阅读日本教育家大前晓政的《心理安全感驱动的高参与教室》后,结合自己在台湾的教学经验,分享了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实践。
鼓励开放讨论与尝试
小壁虎老师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愿意主动发言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堂往往过于强调"正确答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表达。大前教授建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方讨论,即使讨论可能会出现错误,也不应该过分担忧。
大前教授提出,课程设计应考虑三个要素:"习得"、"活用"和"探究"。讨论通常安排在单元结束时进行,例如在一个10小时的单元中,最后1到2小时用于讨论。讨论题目通常没有唯一答案,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样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深化报告中的同侪反馈
在学生进行报告发表时,如何引导其他学生提供有深度、聚焦内容的反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大前教授建议,教师应首先建立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让学生感到自由表达是被鼓励的。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具体反馈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提供有效建议。例如,教师可以示范:"不仅要关注简报中的字体大小,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将你的疑问融入其中,这样能让听众更好地理解你的问题点。"
重建学生信念与行为规范
大前教授强调,当学生缺乏安全感时,连表达自己的意见都会变得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重新建立信念,落实并反复练习行为规范。这些规范通常在活动前先行说明,例如在游泳测试前,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明天是游泳测试,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夏天在游泳课上努力的同学们的进步,并给予他们大大的掌声以示鼓励。"
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会逐渐理解遵守行为规范的好处,这种理想的行为规范会在团体中形成共识并稳固下来。
目标设定与课程进度的影响
设定个人目标或团队目标是提升团队合作与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方式。大前教授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目标设定的时间。例如,全班合作或年度计划中的长期目标需要更多时间来设定,而简单的学习目标则可以快速明确。
小壁虎老师在阅读大前教授的回复后,重新理解了目标设定的意义。她发现,真正的改变来自于教师用语的调整,例如将"把这张学习单写完"改为"让我们一起想办法完成这张学习单",这样的表达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支持。
大前教授的教育理念具有普遍适用性,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创造一个让学生愿意且高度参与的课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