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有时并非洪水猛兽,也会成为解决孩子厌学情绪的利器
游戏有时并非洪水猛兽,也会成为解决孩子厌学情绪的利器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学习能力指导师郭斌,为我们分享了一个关于14岁男孩小杰从厌学到重返校园的励志故事。
基本情况
小杰在初二时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出现了躯体化现象,因肚子疼请了一个多月的假。看过心理医生、吃过药,但都没有效果。在家期间,小杰整日打游戏,不与父母沟通,甚至离家出走。
转机:从游戏到沟通
经专家指导后,小杰顺利返回了学校,并主动提出补课请求,与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很多家长都会把游戏视作洪水猛兽,看到孩子玩游戏就忍不住去唠叨、斥责,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对游戏越来越痴迷。但如果我们能转变思想,把游戏当作敲门砖,洪水猛兽也能成为激励孩子向前的动力。
探索:游戏背后的真相
国庆之前,小杰便因为肚子疼开始断断续续请假,起初,家人以为这只是普通的小病,但多次就医、检查,都未能找到病因。在亲戚的建议下,小杰妈妈带小杰去看了心理医生,才知道孩子的症状是躯体化的表现。心理医生给孩子开了不少药物,但药物也无法缓解他的痛苦。国庆期间,小杰每天沉浸在游戏中,昼夜颠倒,但假期期间孩子并未出现肚子痛的症状,父母以为孩子终于好了,并没有过多约束。但没想到,国庆刚开学一天,孩子又以身体不舒服为由回到了家,整日沉迷游戏世界。这一表现惹得父母极为不快,亲子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小杰在争吵之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面对小杰的问题,父母心急火燎,急切地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突破:游戏成为沟通的桥梁
在接到这个案子后,我和家长进行了深入沟通,收集了小杰的详细情况,并通过他喜欢的网络游戏与他建立了联系。在建立信任关系后,小杰慢慢向我吐露了心声,我才明白这个14岁的孩子到底是怎样想的。小杰属于努力大于天赋的孩子,初二学习科目的增加使他倍感压力,他挣扎过、努力过,但成绩依然毫无起色,这种压力慢慢累积,转化为了身体上的不适。父母的不理解与指责更是让小杰陷入了孤立无援,于是他选择了逃避,选择通过游戏的虚拟世界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压力。
解决方案:从认知调整到重建信心
了解到小杰的困境后,我一边继续通过隐形介入的方式继续为小杰加油打气,一边通过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家庭疗愈手法教孩子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相处。
认知调整
首先我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家长的认知,通过讲述过往案例及相关心理学实验,让父母对自己的能力及孩子的能力进行了确切评估,从实际出发,切实理解孩子的挣扎与不易,并通过具体事件来教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从指责与抱怨转变为支持与理解,为亲子沟通搭建起一座桥梁。并引导家长如何在愤怒时平息怒火,选择更温和、易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多关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奇迹问句
另外,提升小杰的自信心,帮他找回学习动力也是当前最急迫的事,为了帮小杰找回学习动力,我选择通过“奇迹问句”的方式,通过一次次地询问让小杰明确了自己当前的任务,让他明白当前的逃避并非科学的解决方式。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醒来,发现学习对你来说变得异常轻松,你不仅掌握了所有知识点,还能在考试中轻松取得优异成绩,那会是怎样的情景?那时的你,会是怎样的状态?是不是会更加自信、快乐,对未来充满期待?现在,让我们一步步回溯,思考为了实现这个奇迹,你可以做出哪些改变?比如可以尝试制定一个小目标,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在学习上,哪怕一天只解决一个难题,或者找一个学习伙伴互相鼓励。当你开始行动起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奇迹,其实正一步步向你走来。
重建信心
我特别注重引导小杰逐步建立自信,克服学习上的恐惧与挫败感。我鼓励他从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步增加难度,让他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与满足感。另外,我和小杰一起探讨了游戏中的团队合作、策略规划等积极元素,鼓励他将这些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同时,我也建议家长为小杰营造一个更加宽松与包容的学习环境,减少对他的压力与期望,让他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与步伐成长。
成果:重返校园,重拾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杰家庭的亲子关系逐渐得到了改善。小杰开始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甚至主动提出想要逐步增加学习任务,重返校园。父母原本怕给孩子过大压力,和小杰商量放弃此次期末考试,可小杰主动提出了要参加考试的请求,并主动提出了要利用寒假补课的想法。他开始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虽然起初进展缓慢,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通过设定小目标并逐步实现,小杰在学习上重新找回了成就感,这种正向反馈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父母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再过分强调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兴趣培养,他们学会了倾听小杰的想法,尊重他的选择,甚至偶尔还会一起参与小杰的学习计划,比如一起讨论解题方法,或是在周末去看电影。
当前,小杰正在积极地准备期末考试,每天都在努力且愉快地学习。通过这段经历,小杰和父母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小杰解开了束缚自己的“绳索”,父母也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支持者和引导者,家庭氛围越来越和谐,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关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