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清代名臣,从政清廉的“白面青天”
刘墉:清代名臣,从政清廉的“白面青天”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康熙五十九年(1720)七月十六日生于诸城逄戈庄(现为高密)的一个名门望族。逄戈庄位于潍河东岸,跨过潍河大桥,走不多远就是刘墉故里。
听老人说,逄戈庄四周原有围墙和四座城门,向阳河绕村而过流入潍河。村中央原有刘氏宗祠,青砖黛瓦,内有康熙、乾隆、嘉庆帝御赐牌匾及刘氏祖先牌位。附近还有老龙湾、朝阳阁和印月亭等景观。随着村庄扩容改造,这些古迹已荡然无存。
清爱文化园
刘墉故居亦不复存在,在刘氏祠堂原址,建有“清爱文化园”,主馆正中挂有刘统勋、刘墉像,旁边有刘氏谱系和科举榜。从六世祖刘必显中进士起,刘家出了11位进士,35名举人,210多位监生、秀才,七品以上官员达73人,祖孙“三公二宰相”,有御赐“海岱高门第”之誉。
刘必显,字微之,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19岁中秀才,明天启四年(1624)中举,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官至户部员外郎。康熙十一年(1672),刘必显告老还乡,归隐五莲山下槎河山庄。刘必显娶凌河监生孙如心之女,生四子,两个进士,两个监生,其中三子刘棨最有出息。
刘棨,字弢子,号青岑,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11岁中秀才,18岁中举,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历任长沙知县、宁羌知州、平阳知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诏令全国各地选拔操守清廉、才学优长之员,天下知府得举者惟刘棨和陈鹏年两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迎驾五台山,康熙帝御书“清爱堂”赐之。由此,“清爱堂”成为刘家堂号。
康熙御赐清爱堂
刘棨历任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康熙五十七年(1718),逝于任上,入祀贤良祠。十个儿子中,有3个进士、5个举人、2个监生。十子登科,其中,刘统勋影响最大。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五十六年(1717)中举。雍正二年(1724),25岁的刘统勋以殿试二甲第17名中进士,历任翰林侍读、上书房行走、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刑部侍郎。乾隆六年(1741),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弹劾首辅大学士张廷玉和吏部尚书纳亲任人唯亲,惩处三品以上封疆大吏及朝廷显贵12人,名震朝野,被誉为“百余年名臣第一”。
刘统勋像
刘统勋历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陕甘总督、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二十六年(1761),官拜东阁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乾隆南巡或北上避暑山庄,皆由其主持朝政。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十六日,逝于上朝轿中。
乾隆亲率皇子嘉亲王到驴市胡同刘府祭奠,因门庭狭窄,只好步行进府。《清史稿》载:“上临其丧,见其俭素,家徒四壁,为之恸,回归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谥号“文正”。
北京礼士胡同刘墉故居
驴市胡同位于北京东四南大街路东,地图上查不到,好不容易才找到,原来已改为礼士胡同,墙上有个胡同简介“刘文清公故第在胡同西头”,但具体是哪一家尚有争议。有人说是70号的一户普通民居,有人说129号门前有对石狮把门的深宅大院才像宰相府,但谢绝参观。走进70号小院,有几间砖木结构老房子。有个老大爷热情地说:“我在这里住了80多年,原来门口写着刘墉故居,后来居委会说不像宰相府,就给去掉了。”据清人《天咫偶闻》载,此处为刘墉故居。
刘统勋娶相州王氏为妻,生二子一女,长子刘墉;次子刘堪,21岁病殁。《诸城县志·刘统勋传》载:“家故有田数十亩,弊庐一处,服官五十余年,未增尺寸。”
二、瀛洲新翰林
刘墉自幼在槎河山庄私塾读书,天资聪颖,16岁成国子监监生。由于《清史稿》对刘墉生平缺乏记载,不少人认为刘墉是沾父亲刘统勋之光,以恩荫身份破格参加会试的。
据《乾隆十六年国朝登科录》记载,乾隆六年(1741),21岁的刘墉参加了在山东济南贡院举行的乡试,以第54名成绩中举,与他一同中榜的还有堂兄弟刘坰、刘堉,“一门三举人”,轰动一时。
《乾隆十六年登科录》刘墉乡试成绩
乾隆十六年(1751)春,刘墉参加礼部会试,以第六十四名中贡士。随后,参加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钦点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九月,因时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在准格尔平叛中直言获罪,被株连入狱,逾月获释,降为编修。
刘墉殿试金榜题名
乾隆二十一年(1756)十月,刘墉出任安徽学政,乾隆特意召见并赐诗:“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家声勉永继,莫负奖期深。”乾隆二十七年(1762),授太原知府。三年后,迁冀宁道台,次年因阳曲县令段成功失察去官,发配军台效力。
乾隆三十四年(1769),刘墉起用江宁知府,很快就将数十件积案审理一清,“听断明审,人以比包龙图”。《清史稿》载“授江宁知府,有清名”。礼亲王在《啸亭亲录》中评价“少时知江宁,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青天比之”。成书于嘉庆初年的著名公案小说《刘公案》,说的就是刘墉任江宁知府时机智断案、除暴安良的故事,被誉为“白面包公刘青天”。
乾隆三十八年(1773),刘统勋去世,时任陕西按察使的刘墉丁忧,回籍守丧三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历任《四库全书》副总裁、《西域图志》《日下旧闻考》总裁。
乾隆四十二年(1777)七月,刘墉复任江苏学政,接到检举东台举人徐述夔诗集中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江北久无干净土,近来世事益非非”等悖逆语,具折奏报,引发“一柱楼诗案”。是年底,刘墉迁户部右侍郎。乾隆四十四年(1779),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授湖南巡抚。时值大灾,哀鸿遍野。刘墉微服私访,一面严劾贪官,革除陋习,连撤两名知县、一个知州;一面勘修城垣,以工代赈,抚恤灾民,鼓励民间开采峒硝,很快便库银充实,民丰粮足。《湖南通志》赞其“政简刑清,吏民畏服”。
三、力查山东巡抚国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刘墉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力查山东巡抚国泰。这是刘墉政绩之一,《清史稿·国泰列传》中有记载,可惜电视剧中未提及,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国泰,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皇妃伯父,父文绶时任四川总督。监生出身,袭刑部郎中,放山东布政使,乾隆四十五年(1780)升山东巡抚。大学士于敏中之弟于易简时任山东布政使,二人依仗皇亲国戚,贪赃枉法,为害山东多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