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数学:质量与重量的趣味探索之旅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质量与重量的趣味探索之旅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关于质量和重量的趣味探索之旅。通过使用天平和电子秤,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在游戏中掌握了质量的基本概念。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提升了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同学们,咱们班谁的力气最大呀?”老师问道。大家齐声回答:“生1!”于是,老师请大力士生1上台,并选择另一位同学生2一同站到讲台前。“生1,你能抱起生2吗?”生1轻松地将生2抱了起来。老师接着问:“那你能抱起我吗?”看着又高又胖的老师,同学们忍不住大笑起来。生1摇摇头说:“你太重了,我抱不起。”
通过这个对比活动,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轻重的概念。随后,老师又通过玩跷跷板的游戏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认知。老师问:“如果我和生2去玩跷跷板,好不好玩?为什么?”学生们回答说:“因为一个太重,一个太轻,玩不起来。”老师接着解释:“那老师到底有多重呢?告诉大家我的体重是75个1千克,也就是75kg。这位同学的体重一定比75kg轻很多。”
建立“克”的量感
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对“克”的直观感受,老师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掂一掂,感受1克的重量
老师拿出一枚小夹子,放在电子秤上称量。“这枚小夹子重1克!”老师说道。孩子们轮流将小夹子放在手心,感受1克的重量。“很轻很轻,手里像没有东西一样。”一位同学描述道。
估一估,培养估算能力
老师让孩子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然后与小夹子进行比较。“铅笔比小夹子重还是轻?”孩子们纷纷回答:“重!”“那大约有多重呢?”老师问道。有的孩子说3克,有的说10克。最后,通过实际称量,大家发现铅笔重6克,相当于6个夹子的重量。
称一称,验证估算结果
老师还准备了鸡蛋、数学课本等物品,让孩子们通过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的方式,感受不同物品的重量。最后通过电子秤验证,一个鸡蛋大约重60克,数学课本的重量则需要几十克甚至几百克。
建立“千克”的量感
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千克”这个更大的质量单位,老师设计了一个对比活动。
对比500克和1千克
老师准备了一包500克的盐和一包1千克的面条。孩子们轮流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受它们的重量差异。“盐比面条轻很多!”一位同学说道。
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老师问:“大约几包盐的重量和面条一样重?”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两包盐的重量和一包面条差不多。“一包盐重500克,两包盐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老师解释道。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直观地理解了1000克等于1千克的概念。
验证1000克=1千克
老师还用盘秤验证了这个结论。当两包盐放在盘秤上时,指针正好指向1千克的位置。孩子们兴奋地喊道:“真的是一样重!”
游戏化教学,巩固知识
为了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质量和重量的理解,老师设计了几个有趣的游戏。
重量猜猜猜
老师将一些常见物品放入不透明的袋子里,让孩子们通过掂量猜测物品的重量。这个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估重能力,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天平平衡赛
老师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使用一台天平。老师给出一个目标重量,比如200克,孩子们需要从一堆物品中挑选合适的组合,使天平达到平衡。这个游戏不仅考验了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重量的理解。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质量和重量的概念。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正如一位家长所说:“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