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四大传统节日:闽南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演绎
泉州四大传统节日:闽南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演绎
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别具一格的岁时节俗。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保留着最纯正的闽南传统习俗。从春节到端午节,每个节日都凝聚着闽南人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文化精神。
春节:地道年味“最闽南”
春节是闽南一年中最具喜气氛围的节日。零点一到,家家户户设案供奉“天公”和祖先,开启新一年的祝福。清晨,全家人穿上新衣,早餐吃面线鸡蛋以迎吉祥。正月里,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从初一到十六,泉州人用一系列传统习俗迎接新春。
市民游客乐享春节假期(张九强 摄)
正月初一,闽南人讲究不打骂小孩、不与人吵架,寓意新年大吉大利。初二是“女婿日”,出嫁女与女婿回娘家探亲,娘家会准备“挂尾蔗”和“带路鸡”,寓意同甘共苦、白头偕老。正月初五,在惠东的崇武等地,有“吃大顿”的特殊节日,亦称“做大岁”“无头节”,源于明代倭寇侵扰的历史记忆。
小朋友们传承泉州拍胸舞
正月初九是“天公生”,闽南人有“敬天公”的习俗,泉州城里的元妙观成为信众祭祀的重要场所。古代泉州各铺境还会择日举行“做天香”庆典,搭坛祭拜,举办各种文娱活动。
元宵节:灯烛之盛无逾闽中
元宵节在闽南被称为“上元节”,是过年系列民俗活动的高潮。泉州的元宵节活动十分隆重,有“上元小年兜”之称。泉州花灯始于唐代,宋代发展至极盛,南宋时期皇室宗亲将花灯盛况推至高峰。泉州的元宵节活动包括挂灯、睇灯、送灯、游灯、抢灯、串灯、猜灯谜等。
元宵佳节,市民在泉州市区中山路畅游灯河
泉州的元宵节还有文艺踩街、吃元宵丸等习俗。泉州方言“灯”与“丁”同音,“出灯”即“出丁”,寓意人丁兴旺。今年春节期间,泉州举行暌违20年之久的踩街民俗盛宴,30个方阵、30项非遗项目、1500名演职人员上演,迎来了30万现场观众、超亿线上新媒体曝光量,将元宵全民狂欢推向高潮。
中山路上行进式民俗踩街表演
清明节:品尝“闽南的春天”
清明节是闽南人祭祖扫墓的重要日子。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闽南各家各户在厅堂祭祖,清明节前后10天内为扫墓日子。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则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三月节”。
吃润饼品泉州之味
泉州保留了古代寒食节的食俗遗风,“润饼菜”和“清明粿”成为特色美食。“润饼菜”由中原的春盘、春饼发展而来,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甜润可口。“清明粿”是以糯米、小麦、地瓜干等碾粉作皮,包上糖豆沙馅,蒸制而成,香甜适口。
端午节:多元文化多彩民俗
农历五月阳气最盛,泉州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闽南沿海地区的端午节融合了中原、海洋、闽越文化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活动。
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上,众人泼水狂欢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石狮蚶江闽台对渡始于1784年,是泉州独有、世界唯一的“海上泼水节”。泉港沙格龙舟赛始于明永乐年间,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端午“海上赛龙舟”习俗的乡村之一。惠安崇武、晋江深沪则有独特的陆上游龙舟活动。
深沪湾再现海上龙舟赛
此外,泉州还有水上捉鸭、嗦啰嗹采莲巡游等趣味活动。水上捉鸭在石狮蚶江、晋江安海一带盛行,参赛者尝试在涂油的杉杆上行走捉鸭。国家级非遗“嗦啰嗹”采莲巡游诙谐风趣,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泉州城南后山宫都会举行巡游活动,将祈福消灾的美好祝愿传递给沿途市民。
端午节时,泉州独特的嗦啰嗹民俗(陈钧 摄)
四时迁易,物色多姿。闽南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强化了民众传承民俗的动力。在每一个精心拣选、共同造就的岁时节日里,人们相聚以缤纷的娱乐活动传承弘扬文化。
本文原文来自泉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