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奴曼与孙悟空战力的渊源揭秘
哈奴曼与孙悟空战力的渊源揭秘
孙悟空和哈奴曼,一个是来自中国的神话人物,一个是源自印度的猴神,两者在儿童乃至成人心中都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如果将这两位跨文化的超级英雄放在一起比较,究竟谁更厉害呢?
哈奴曼的能力描述
哈奴曼是印度神话中的猴神,以其强大的力量和智慧成为孙悟空形象的重要文化原型之一。哈奴曼在《罗摩衍那》中展现出的飞天遁地、变化无穷的能力,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有明显相似之处。此外,哈奴曼的反叛精神和对权威的挑战也在孙悟空身上得到了体现。
孙悟空的能力展示
《西游记》中,孙悟空以其惊人的神技而为人熟知,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筋斗云和七十二变。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实际上,孙悟空最强大的技能并非这两项,而是一项叫做“法天象地”的绝世神技,这同样是菩提祖师传授给他的。
这项技能的名字寓意着效仿天地,模仿宇宙。通过法天象地,孙悟空能够使自己的身体变得巨大,高达万丈。虽然这项技能威力惊人,但由于存在一些缺陷,孙悟空在取经的过程中很少使用,仅有一次在面对牛魔王的最后一战中展现。
在与牛魔王的对决中,牛魔王显露了真身,一头千丈长的大白牛。孙悟空则毫不畏惧,运用法天象地一招,瞬间变成万丈巨人,头顶三十三天,脚踏十二层地狱,力量飙升数倍。这一神技使孙悟空轻松战胜了牛魔王,震慑了整个妖界。
然而,为何孙悟空极少使用这一强大的法天象地技能呢?原因在于其固有的缺陷。虽然法天象地具有无比的威力,但使用它需要巨大的体力消耗,令孙悟空在施展之后需要休整一段时间。这对于在取经路上随时可能面临妖怪袭击的情况显然不利。如果在关键时刻体力不支,唐僧一行可能会陷入危险境地。
取经路途中,孙悟空频繁遭遇各类妖怪,对付一些有背景的妖怪,他还需要四处寻找援兵。若使用法天象地,必定让妖怪们闻风丧胆,但同时也会暴露自己的底牌,让妖怪们更加警觉。而且,由于其高显的体力消耗,使用这项技能后需要休养生息,这对于取经的整体进程来说是一个隐患。
因此,为了长远考虑,孙悟空几乎不轻易使用法天象地技能,而更多地选择依靠其它技能和智谋来应对各种挑战。他明白在取经的艰难征途上,谨慎使用技能,保留实力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智慧和深思熟虑的战略使得孙悟空在整个取经过程中都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危险。
文化渊源的探讨
孙悟空的原型究竟出自何处?在持“进口论”的学者看来,印度的“哈奴曼”可能是齐天大圣的原型。
汉学家、梵语学者钢和泰(1877—1937年)出生于沙俄,曾在彼得格勒大学任助理梵文教授,后转至北京大学任梵文与宗教学教授,陈寅恪与胡适都曾跟从钢和泰学习梵文。胡适认为,支持孙悟空“国货说”的《太平广记》《寰宇记》都是源于《古岳渎经》,而《古岳渎经》本身便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因此,他依着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即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并认为哈奴曼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胡适(左2)、泰戈尔(居中)、钢和泰(右2)等合影,1924年5月。
至于从印度进口的“哈奴曼”,怎么在中国进化成了“齐天大圣”,自然还需要胡适去考证。而在《西游记考证》中,胡适也不无自信地宣称:“中国同印度有了一千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来中国的不计其数,这样一桩伟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会不传进中国来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末了,胡适还拿出一部当时还少为人知,或者说尚未被学界所习知的珍贵文献,来为自己的“进口货”之论做一番鉴证。那便是《西游记考证》中介绍过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胡适以这部经王国维考定为宋版古籍的文献为重要依据,简明扼要地拈提了这部古籍与印度的《拉麻传》之间的相似之处,认定二者在关涉孙悟空来历的方面必有关联。
胡适在文中列举的所谓“考据”有:第一,《取经诗话》里说,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花果山自然是猴子国,行者是八万四千猴子的王,与哈奴曼的身份也很相近。第二,《拉麻传》里说哈奴曼不但神通广大,并且学问渊深,是一个文法大家,“人都知道哈奴曼是第九位文法作者”。《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初见时乃是一个白衣秀才,也许是这位文法大家堕落的变相呢!
不过,胡适不得不坦承一个 事实——即便《西游记》第一部分(即第一回至第七回),是其当时认为与“哈奴曼”最有可能有所关联的部分,实际内容却大多出自中国本土著者的创作。这就让人疑惑了,既然说孙悟空原型是“哈奴曼”,为何从《西游记》的第一部分,前七回的“齐天大圣”传里,却找不到特别充分的故事情节来证明二者的紧密关联呢?当然,在《西游记》第七回之后,就更找不出“哈奴曼”的影子了。怪不得鲁迅说胡适“对于《西游记》却考证不出甚么”。
哈奴曼画像,1830年作品,今藏大英博物馆。
结论
通过对哈奴曼与孙悟空战力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孙悟空这一经典角色的文化根源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孙悟空形象的演变及其与哈奴曼的关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