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原则”引领都江堰重生,智慧建设打造旅游新地标
“三不原则”引领都江堰重生,智慧建设打造旅游新地标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都江堰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遭受重创。面对满目疮痍,如何在重建中既保留千年古城的历史韵味,又融入现代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摆在设计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王强,都江堰景区设计的总负责人,面对这一挑战,他提出了“三不原则”:不破坏历史风貌,不改变城市肌理,不牺牲居民生活品质。这一理念,不仅为都江堰的重建指明了方向,也成为他设计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
以“三不原则”守护千年古城
“不破坏历史风貌”,意味着在设计中要充分尊重都江堰的历史文脉。王强带领团队深入研究都江堰的历史建筑风格,从青砖黛瓦到飞檐翘角,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还原古城的韵味。同时,他们还特别注重保护古城内的古树名木,因为每一棵古树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不改变城市肌理”,就是要保持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王强坚持认为,城市的街道、里巷、院落,都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中,他们尽量保留原有的街道布局,即使是新建的区域,也力求与老城区自然过渡,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不牺牲居民生活品质”,则是王强最为看重的一点。在他看来,城市不仅是游客的观光地,更是居民的栖息之所。因此,在设计中,他特别注重完善城市的功能配套,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无论是新增的绿地公园,还是改造后的社区中心,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用现代材料演绎传统之美
在材料选择上,王强坚持既要体现传统特色,又要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他特别推崇使用球墨铸铁艺术井盖,这种井盖不仅具备传统铸铁井盖的实用功能,还在外观设计上加入了艺术元素,使井盖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球墨铸铁艺术井盖采用雕刻、喷漆等艺术设计手法,形状和图案可以根据城市的整体风格进行定制。这些独特的设计不仅提升了井盖的视觉效果,还能与周围的环境和建筑风格相协调,成为街道景观的一部分。同时,球墨铸铁材质经过特殊处理,具有更高的耐腐蚀性、抗压性和耐磨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不易变形或破损。
一体化设计让古城焕发新生
在王强看来,一个优秀的景区设计,不仅要注重外观和功能,更要实现智慧化管理。因此,他积极推动都江堰景区的智慧化建设。
如今的都江堰景区,已经实现了智慧管理。游客可以通过网上预约门票,智能调度车辆,一部手机就能畅游景区。景区内安装了触摸屏、智能机器人等终端设备,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服务。特别是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依托“云端都江堰、数字青城山”智慧景区管理服务系统,可以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个性化服务。
景区高度整合了视频监控、客流控制、指挥调度、交通管制、智能厕所等业务系统和数据,将虚拟现实与数字孪生景区场景“融为一体”。这种“一体化管理、聚合可视化”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景区的管理效率,也让游客体验到了更加便捷、安全的旅游环境。
经过10年的数字化积累,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可以根据交通数据,精准预测大假期期间的游客人数和交通流量,从而细化旅游高峰应急预案,提前调配资源,有效部署人力,为保障旅游高峰期间的游客接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测准确率高达90%。
从“水利工程”到“世界旅游目的地”
在王强及其团队的努力下,都江堰景区不仅成功保留了千年古城的历史风貌,还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的都江堰,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024年,都江堰市更是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是对都江堰景区现状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
从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到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都江堰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而王强,这位都江堰景区设计的总负责人,正是这一变迁的重要见证者和推动者。他用“三不原则”守护着古城的历史记忆,用现代材料和智慧化手段赋予古城新的生命力,让都江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