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桂林菜
寻味桂林菜
桂林菜作为广西菜的代表,融合了湘、粤、川等菜系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鲜香酸辣口味。从明代靖江王府的“万寿无疆”宴到民国时期的“十大碗”,再到如今遍布全国的桂林菜馆,桂林菜以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的烹饪技艺,赢得了食客们的广泛赞誉。
桂林自古为府治之地,饮食文化早有讲究,善于吸取南方诸菜系精华,充分利用本地山珍菜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桂林老板路》一书中,收录了许多老桂林人写的关于桂林菜的回忆,其中就提到了明代靖江王府的“万寿无疆”宴、“桂林十大碗”、船家扣肉、粉蒸牛肉等菜品,其中许多菜肴都有数百年的历史。该书中还记录了一个关于桂林菜的故事:清末,广西巡抚张鸣岐曾举行了一次沪、浙、粤、桂厨师会考,桂林菜获得第一。由此可见,当时的桂林菜已经名声在外。
长期在桂林从事文史研究的尹文军对桂林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来他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将其中关于桂林菜的历史资料精心整理,梳理出了关于桂林菜的历史脉络——
桂林菜作为广西菜的代表,在宋代就有“肉鱼缕脍寒水玉,剥莲煮鼎甘露浆”的诗句。
到了清代,桂林菜渐成体系。从食材、制作方面看,除了常见筵席菜,还有32味全牛席,28味全羊席,16味全狗席,还有全乳猪燕翅席等繁复奢侈的菜肴,这在中国各大菜系里是罕见的,充分说明桂林菜菜品的丰富性和制作的复杂性。
民国时期,桂林城内遍布高档的酒楼菜馆,知名的有天然酒家、南强酒家、秀峰酒店、桂林酒家、西湖酒家、乐园酒家、洞天酒家、庆珍馆、颜玉成、晏林馆等。当时盛行的桂林“十大碗”就荟萃了众多食材、各种烹饪工艺和不同口味,可以说是民间筵席菜之集大成者。
抗战时期,众多文化人云集桂林,他们对桂林菜十分赏识并在文章中推介。如叶圣陶的《蓉桂往返日记》、李焰生的《桂林的繁华梦》中都讲述了在桂林的餐馆品尝美味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桂林菜借助良好的口碑、上佳而独特的口味,并依托开遍全国的桂林山水画店而走红全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都有不少的桂林菜馆,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呈现,桂林菜具有深厚的底蕴,丰富的菜品,良好的口碑,较大的影响,完全是一个独立、成熟、完整的菜系。”尹文军认为,如果要为“桂林菜”下一个定义,参照其他各大菜系的标准,桂林菜是指自清代以来形成的、以桂林市为中心,影响力覆盖广西,知名度及于全国的饮食流派;擅长因季因地使用食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鲜香酸辣的口味特点,主要由传统筵席菜、区域特色菜、家常菜、干汤火锅、风味小吃等饮食类型组成。而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上得了“台面”的传统筵席菜是“桂林菜”的代表。
平乐十八酿 (资料图片)
自古就名声在外的“桂林菜”到底有什么特色?只有寻味桂林,才能找到答案。
不少文史资料都记录了民国时期盛行的“桂林十大碗”。而民间又有“富人十大碗”和“穷人十大碗”之说。“富人十大碗”为:香菇黄焖鸡、木耳炒鸭、红烧肉、狮子头、荔浦芋扣肉、圆子、欢喜、糖醋排骨、鸳鸯蛋、五柳全鱼。“穷人十大碗”为:紫苏煮田螺、炒粉利、葱花炒蛋、炒芹菜、葱花拌豆腐、芋头仔炒白菜根、油豆腐酿糯米、豆豉炒苦瓜、花生炖骨头、干鱼仔炒酸豆角。
从这些菜名不难看出,田螺、粉利、荔浦芋、酿圆子等都是与众不同的桂林特色。然而,桂林菜的独特味道远不止这些。
漓江啤酒鱼 (资料图片)
漓江虾、醋血鸭、田螺酿、啤酒鱼……如果你来到桂林,一定绕不开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桂林菜纳百家之长,特别是兼容了湘菜、粤菜、川菜等菜系的特点。桂林菜偏辣、干香,介于湘菜与粤菜口味之间,却融合了粤菜的造型美观、湘菜的味重优势。
如今桂林的各县(市)几乎都有带有地标的经典菜:阳朔啤酒鱼、全州醋血鸭、平乐十八酿、荔浦芋扣肉、灵川狗肉……这些菜肴都取材于当地特产,带着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例如,阳朔啤酒鱼用的是味道鲜美的漓江鱼,加上漓江水酿造的漓泉啤酒,味道更加鲜美可口;荔浦芋扣肉是以猪肉和荔浦芋为主要食材,其特有的多汁鲜嫩、清香软糯让人垂涎;平乐十八酿用十八种不同的原料作为酿壳,以肉、蛋、豆腐等作馅料,蛋酿、豆腐酿、茄子酿、螺蛳酿、瓜类酿、豆菜酿等,样样精彩,样样美味。
荔浦芋扣肉(资料图片)
除了这些“大菜”,散布于桂林市井小巷里的小餐馆,有最接地气的桂林风味。桂林人多喜重口味,爆炒、干锅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干锅牛排、干锅羊肉、爆炒小龙虾等,你随意走进一家大排档,这些几乎是“标配”。如果你想来一次“干饭人”的桂林偶遇,桂林人当中流行的“下饭菜”是不错的选择。用桂林话讲,“菜汁捞饭,鼎锅刮烂”。无论是牛羊肉还是鸡鸭鹅,都可以配上红红的辣椒混着豆豉、腐乳、酸姜、酸笋等一起爆炒,咸香带辣,十分劲爽。
“桂林是一座被甲天下的山水‘耽误’的美食之城。”一位外地美食达人曾这样评价。桂林有美景、美食,更有美好生活,无论你是旅行者,还是美食家,相信桂林都将给你带来一场难忘的奇妙体验。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