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丁谓寇准之争:北宋官场的权谋与忠直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23: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丁谓寇准之争:北宋官场的权谋与忠直

在北宋的朝堂之上,丁谓与寇准的博弈堪称一段传奇。两人一个以机智闻名,一个以刚直著称,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北宋官场的复杂,也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人性。

01

拂须:官场关系的微妙开端

丁谓与寇准的交集始于丁谓考取进士之时。按照宋朝的规矩,丁谓需尊寇准为师,成为寇准名誉上的学生。然而,这段师生关系并未因科举而变得融洽。

据《宋史·寇准传》记载,丁谓在考取进士后,仕途顺畅,最终官至参知政事,成为宰相之副。尽管丁谓对寇准毕恭毕敬,但两人的关系并未因此而融洽。有一次,在中书省聚餐时,寇准的胡须不慎被羹汤弄脏,丁谓见状,立即起身,慢慢地为寇准擦拭掉了汤水。然而,寇准对此并不领情,反而大笑着对丁谓说:“参知政事,是国家的重臣,是为官长捋胡子的吗?”这句话让丁谓顿时羞愧无比,从此对寇准的排斥之意日益加深。

“拂须”这一动作,本意为揩拭胡须,但在这一典故中,却成为了拍马屁、阿谀奉承的代名词。寇准的话,不仅是对丁谓行为的直接嘲讽,更是对其人格和职责的深刻质疑。丁谓作为国家重臣,本应专注于国家大事,而不是在这种小事上献殷勤。寇准的这番话,无疑是对丁谓的一种警示和鞭策。

02

丁谓与寇准:性格与命运的交织

丁谓与寇准,两位北宋时期的重臣,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在官场的舞台上交织出一幅复杂的历史画卷。

丁谓,聪明机智,但心术不正,善于阿谀奉承。寇准则以刚直足智著称,对丁谓的种种作为看不惯。两人因丁谓考取进士而结缘,但后来在官场中产生矛盾。

寇准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十九岁中进士后,展现出出色的政治才能。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政绩卓著,后因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寇准力主抗辽,促成澶渊之盟,为北宋赢得了长期和平。他在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是宋初“晚唐体”诗人的代表之一。寇准的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洁深受赞誉,但也因其性格刚直而多次遭贬。

丁谓则不同,他聪明绝顶,“书过目辄不忘”,但为官却令世人诟病。他善于阿谀奉承,这种性格让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但也因此招致了寇准的鄙夷。两人在官场上的博弈,不仅是权力的争夺,更是性格和理念的碰撞。

03

政治博弈的高潮:1020年的宫廷政变

1020年,大宋朝堂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朝廷的权力格局,也进一步加剧了丁谓与寇准之间的矛盾。

这一年,大宋朝堂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可是20多年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了:一场宫廷政变。说来也是令人唏嘘啊:宋朝开国60年,到现在为止,每一次皇位交接的时候,都要出类似的问题。太祖到太宗的时候,是所谓“斧声烛影”,太祖死得非常蹊跷,太宗得位疑似不正。太宗到真宗的时候,也是出了状况,好在有那个“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才化险为夷。这个故事,我们在《文明之旅》1000年的那一期介绍过。好了,现在到了真宗皇帝和仁宗皇帝交班的时候,又来了这么一出。

简单说就是:大宦官周怀政想要立太子为皇帝,也就是让后来的宋仁宗提前继位。真宗这个时候已经病得非常厉害,头脑已经不太清楚,事实上已经不能执政,所以,让他去当太上皇。与此同时呢,还要干两件事:第一,杀掉当朝宰相丁谓,重新让寇准当宰相。第二,废掉刘皇后。

这叫什么政变?本来真宗皇帝也就仁宗这么一个皇子,而且也正式立为皇太子了。只要真宗一撒手,皇位自然就是他这个独子的。为什么要提前搞政变呢?政变嘛,总是为了要换皇帝。而现在这场政变,不管成功或者失败,好像不影响谁当皇帝啊。

是的。这场政变并没有改变老赵家的皇位传承,但它影响的是朝廷里两大势力的输赢。一派以寇准为核心,一派以刘皇后和丁谓为核心。

关键问题在于:等着继任的仁宗皇帝这个时候太小了,才10岁,万一真宗驾崩,就会出现权力的裂缝,那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寇准他们想要的结果,就是一帮辅政大臣保着小皇帝登基,辅政大臣们掌权;另一种呢,是刘皇后和丁谓这一派想要的结果,就是丁谓在外朝当宰相,而刘皇后变成刘太后垂帘听政。

本来,这两派势力还在明争暗斗,胜负未分。没想到周怀政突然搞出了这么个政变。过程中没有什么刀光剑影,中途有人告密,很快就失败了。结果就是,宦官周怀政被处决;而和周怀政走得比较近的寇准这一派大臣被清洗、被贬官。本来还很胶着的政治局面,突然就明朗了:刘皇后一方彻底胜出。

我不知道你心里会不会有一个疑问?周怀政一个宦官,忙来忙去,又是要诛杀丁谓,又是要废掉刘皇后,最后搭上了一条命,原来是为寇准在忙啊。按照常识,谁获利最大,谁嫌疑最大,那这场政变的背后,有没有寇准的影子呢?

应该是没有。道理很简单:当时两个阵营之间那么尖锐的对立,如果能找到一丁点寇准参与政变的证据,他的对手丁谓一定会置他于死地,而不只是把他一贬再贬。

我给你一个侧面的证据。寇准在被贬的路上。丁谓派使者去给寇准传旨,过程中玩了一个小心机,让使者用锦囊包着一把剑挂在马前。还故作高深状,谁问话也不答。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想让寇准误以为这是朝廷要派人杀他。当时的士大夫嘛,要脸面,哪儿能真等使者亮明身份,宣读圣旨,然后明正典刑呢?在汉代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哪怕贵为宰相,皇帝一旦说要调查你的罪过,甚至只是给一个暗示,就别让人费事儿了,痛痛快快自杀得了。

但是丁谓没想到,这招儿在寇准这儿不好使。当时寇准正在大宴宾客,对使者说:

——来吧,如果朝廷真的要让我死,来,把诏书拿出来。

——哦,诏书里没有让我死啊。

——好吧,给圣旨磕个头,我接着喝酒去了。

你还别觉得这招不管用哈。事实上,同样一招,丁谓用在和寇准同时被贬的另一名官员的身上,就差点管用,人都自杀了,后来是又被儿子救回来的。所以你看,丁谓但凡能在寇准身上找到一点点参与政变的真凭实据,早就置他于死地,用不着这么麻烦了。

事情过去了1000多年,我们对这次失败的政变的兴趣没有那么大,但是对于寇准这个大名人还是非常关心的。即使政变没有你的责任,但是,这前前后后,我们还是有很多问题要问寇准。比如,首当其冲一个问题:你寇准那么大岁数,为什么还要冒着名节不保的风险,给朝廷献天书,换得回京当宰相?

你没听错,去年寇准回京当宰相,是用献天书——也就是跟皇上说,老天爷给你写信了,寄到我这里了,你赶紧看看吧——是用这种手段换来的。这是不是和我们熟悉的那个刚直的寇准,不太合拍?

10年后,这一代人差不多都谢幕了,新一代人登场。新科进士欧阳修,整天跟人喝酒,上司看不惯,就问他,你知道寇准晚年为什么闯下大祸吗?就是因为贪杯喝酒、饮宴过度啊。欧阳修一摆手说,不对,喝酒宴饮,是小事,哪儿能闯下那么大的祸?寇准的问题是,他老了,但是不知进退啊。

寇准这一生,虽然有很多缺点,但那往往都是因为他那种刚直的性格。而人生最后一次出场,居然又留下了这么一个“不知进退”的名声。

《文明之旅》1015年的节目,讲寇准大起大落的人生,说的是他一辈子改不了的臭脾气,到今年1020年,他又是最后一次被贬出京,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说实话,结局似乎不怎么光彩。那你不觉得奇怪吗?要知道,寇准后来可是中国人心目中最著名的耿直忠良之臣,这个形象是怎么扳回来的呢?

公元1020年的这一期《文明之旅》,咱们带着这个疑问,送别寇准。

04

结局与评价:忠直与权谋的后世影响

寇准与丁谓的结局,展现了北宋官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寇准虽然多次被贬,但其忠诚和刚直最终赢得了后世的敬仰。丁谓则因心术不正,虽能短暂得势,但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失势,成为历史的反面教材。

丁谓与寇准的故事,不仅是北宋官场的一段传奇,也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典型范例。两人一个以机智闻名,一个以刚直著称,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权力斗争中的人性复杂。丁谓的阿谀奉承最终导致了他的失势,而寇准的刚直不阿虽让他多次被贬,但最终赢得了历史的尊重。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权力斗争中,原则和品德比短期的得失更为重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