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女的悲惨生活大揭秘
古代宫女的悲惨生活大揭秘
中国古代的宫女制度,无疑是一个充满悲惨命运和不公平的历史现象。这一千年的宫女制度为中国帝王享受荣华富贵,以及为了皇宫的繁荣而付出的代价,确实令人心生感慨。
宫女的来源与选拔
宫女的来源多样,主要包括战犯家属、选秀落选、权贵举荐等。例如,战犯的未成年子女常常被送入皇宫充当宫女,因为年纪小的缘故,也不会担心她们会滋生出反叛之心。此外,一些出身富庶家庭的女子在选秀过程中落选后,也会被留在宫中充当宫女。这些宫女大多会被安排给宫里的娘娘使用,算是宫女当中比较享福的存在。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就是一些得罪了皇帝的娘娘、嫔妃被贬为宫女,虽然数量很少,但也不是没有,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康熙皇帝的宠妃容妃,她就是因为插手政治而被康熙皇帝安排去刷马桶,最后不幸惨死。
宫女的日常生活
宫女的生活充满了束缚、苦难和不确定性。她们必须服从严格的制度和规矩,不仅要顺应主子的意愿,还要忍受太监的欺辱。宫女的生活是高度监控的,她们没有隐私可言,生活环境简陋,住所拥挤,而且受到各种礼法和规定的束缚。甚至连睡觉都有严格的规定,宫女必须采用特定的睡姿,不能说梦话或有不当举止。宫女分为不同等级,等级决定了她们的生活品质。高等级的宫女可能享有相对较好的待遇,而低等级的宫女则从事一些辛苦的工作。然而,即使是高等级的宫女,也随时面临着因得罪主子而受到严厉惩罚的风险。
宫女们的辛苦从衣食住行上就可见一斑,为了方便辨别皇宫里边的人物等级,宫女们都是有着自己的专业服装,只不过这些服装自然不会跟咱们所看到的那般。现实当中的宫女服装非常硬,远不如咱们所看到的那般轻便,而且在夏天的时候,这些服装还不透气,宫女一边要穿着这样不得体的衣服,一边还要小心翼翼地干着各种重活,也难怪宫女大多都会夭折在皇宫里。
至于吃的方面那就更别提了,皇宫里边虽然不会像民间一样让宫女饿肚子,但是吃的食物也都是一些粗茶淡饭。但是尽管如此,也不是人人能都吃饱的,为了提防有些宫女吃的太多导致撑坏肚子,影响了服侍,所以这些宫女大多都是吃不饱的,也就堪堪只达到饿不死人的地步。
宫女的住所一般都是大通铺,除了一些能够服侍后宫娘娘的宫女之外,基本上没有更好的去处,但是尽管如此,能有一个让宫女休息的地方,她们便已经心满意足了。至于出行那就更别提了,要知道在皇宫里边,除了皇帝本人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随意地在皇宫里走动,后宫的娘娘都不行,更别提这些宫女,而且宫女的活一般都十分繁重,她们也根本没有时间来回走动。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最常见的宫女行为,还有一些比较稀少的,比如有些宫女除了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会被自己的主子委派打探情报的工作,还有的直接就成为了替主人背黑锅的存在,这样的“潜规则”在皇宫里比比皆是。
宫女的悲惨结局
大多数宫女难以善终,或因病去世或被处死。因为繁重的工作和压抑的生活,让不少宫女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疾病,所以很多人根本无法适应这种工作,一旦宫女出现了疾病,那么等待她的便只有死亡。要知道在皇宫里,人们是不是专门为一个宫女治病的,除非是碰上一些心肠好的主人,否则的话她们只能靠自己硬撑,即便撑过去了,也只能留在辛者库里从事一些更加繁重的工作。
有一些命运比较好的,或许能够被皇帝看上或者赏赐给大臣,比如刘墉就曾被乾隆赏赐过两个宫女,而那些有幸被皇帝临幸的宫女,她们的命运会稍稍好转一些,但是依旧逃脱不了曾经是宫女的标签,而她们所生的孩子也要交给其他的娘娘来抚养。
除了上述的这些,还有一部分侥幸活下来的宫女,会领取一笔钱财回到民间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因为她们从前在皇宫里待过,所以很多的平民百姓也不会接纳她们。因为这些宫女虽然见过世面,但是她们的身体已然不允许再进行过大的体力劳动,而且再加上心理疾病的困扰,导致她们很多人都患上不孕不育,所以即便是从皇宫里边安全地走出来,也根本无法适应民间的生活。
至于那些在皇宫里身死的宫女就更不用说了,直接用破席子一卷扔到河里去喂鱼,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曾有一位农夫见到过从宫里水道飘出来的宫女,于心不忍便擅自将其掩埋,结果皇帝知道后大为震怒,命人将这农夫一家老小全部打入大牢,可见宫女的一生都在被人操控,就连死亡都不例外。
出宫后的困境
深宫大院,对于得宠的妃子们而言,是人间的天堂,但对于底层的宫女们而言,与牢狱无异。十几二十年幽闭于深宫之中,随时防备着陷入权力的斗争之中,这使得宫女在出宫之后,基本上已经和时代脱节。能够被放出宫的宫女,通常是不受宠的居多,这使得她们在出宫之后基本没什么积蓄,加上她们在宫中长期从事特定的工作,所以出宫后她们能够选择的谋生手段其实并不多。
古代农耕社会,不比现在,那时候能供女子选择的职业十分稀少,加上观念的问题,一般女子过了15岁,父母就会给她安排亲事。宫女由于在皇宫之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等她们出宫后,就已经算是“大龄女子”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寻常人家她们看不上,看得上的吧通常又早有婚配。在入宫之前,宫女便是在才艺和容貌方面拔尖的存在,她们对于爱情本就有自己的一份期待,如今又在宫中待了那么久,眼界和品位自然也就提升起来了。也就是说,宫中生活无形中提高了她们的择偶标准,也给她们这个群体打上了一层特殊的光环。
那些二十来岁,过惯了繁华生活的宫女,如果出身大户人家,她们可以通过家族的资源嫁给一些富商显贵做妻妾。而那些出身贫寒的宫女,她们的选择面就要窄很多了:有的人沦落风尘,依靠卖艺为生;有的人机遇巧合,寻得良人,成就一段美好姻缘;有的人看破风尘,出家为尼;有的人依靠技术,从事纺织之类的工作……
唐代孟棨撰写的《本事诗》记载,诗人顾况在和朋友游船时,意外发现了一片红叶上书写有:“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疑心这是某位宫女所写,他便回信一封也写在树叶上任其漂流进宫:“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一片红叶,一池江水,顾况就通过这件事物与高墙内的宫女成了“笔友”,时间久了,两人还互相产生了感情。后来,朝廷释放出了一批宫人出宫,这名宫女恰好就在其中。当时,有朋友给顾况介绍相亲对象,这名宫女看到顾况家里的红叶后,感慨道:“当时偶题,不意郎君收藏。”两人这才知道,命运让两人在人海茫茫里重逢了,有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付红叶,好去到人间。”这位宫人无疑是相当幸福的,当然,她只是其中的个例罢了。通常情况下,古代官府在放宫人出宫时,都会给一定的补贴,解决她们的生计问题,如唐高宗李治时期的规定就包括:“可令官司料简,具录名帐。所司依状散下,归其戚属。若无近亲,任求配偶。所在官府,存心安置,勿使轻薄之徒,辄行欺诱,空有窃赀之弊,便无偕老之讬,务加存恤,令遂所怀。”但这种帮扶是有限度的,自出宫后,往后余生,更多还是需要依靠宫女自己去打拼。
宫女制度的反思
回顾宫女制度的历史,我们应该反思人类社会对于女性权益的不公平和剥削。现代社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女性在法律、教育、职业等领域都享有更多的平等权利。然而,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不平等,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争取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总之,宫女制度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悲惨命运的故事,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我们应该珍惜现代社会的进步,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和剥削,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尊严和平等的权利。这是我们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