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点赞:维系关系还是制造焦虑?
社交点赞:维系关系还是制造焦虑?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朋友圈点赞已成为我们日常社交的重要部分。一个简单的点赞,不仅能带来即时的愉悦感,还能增强社交圈的联系。然而,点赞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对社交关系的实际影响值得深思。
点赞行为的心理密码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谢洲对人们的点赞行为与动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点赞他人朋友圈的动机中,占比最高(均值超过3)的几种动机包括“点赞是我问候朋友的方式”“点赞是我表达关心的方式”“点赞是我对别人由衷的赞美”“在微信朋友圈中,我觉得我属于某个或多个圈子,比如同学圈、工作圈等”。这些动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满足社交需要,二是对发表的内容、发布者表示肯定、认同或关心等。
武汉大学的胡仙等人曾对点赞行为进行过相关研究,他们将自我效能纳入研究(该研究中所指的自我效能指用户感知到自己点赞行为能够为他人提供社会支持的能力),结果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对点赞行为有显著正影响,这意味着用户在点赞时,期望给他人带来鼓励与陪伴,减少他人的孤独感等。这一研究侧面证明了点赞行为的社交肯定属性。
然而,点赞行为并非总是出于纯粹的社交动机。美国犹他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恋的人很少选择保守甚至回避的行为或态度,而是一种较为激进的积极行为。研究人员认为,自恋者的自我观念是积极的,但同时自恋者的自我观念又是极为脆弱的,他们需要不断地被社会肯定。另一方面,自恋者也会害怕自己的期望落空,一旦没能达到预期,收到消极的反馈时,自恋者就可能感到愤怒。虽然有这种担心,但自恋者不会通过回避行为来最小化负面结果、被动避免失败,而是以自我促进的形式来主动避免失败。换句话说,自恋的人有可能更容易点赞自己的朋友圈,但原因可能不仅仅是非常满意自己的朋友圈、对自己非常自信,也可能是因为担心这条朋友圈会收到消极的反馈,比如点赞的人数少、评论不友好等,于是“先发制人”,先肯定自己。
此外,点赞行为还可能源于习惯性动机。对有些人来说,点赞行为没有太多社交意义,就是个习惯,这被称为习惯性动机。对他们来说,点赞就是点赞而已,就像是阅卷人在卷子上写下“已阅”,以点赞来表示“我看到你发的内容了”。而给自己朋友圈点赞的人,不过是换了一个对象点赞,这个对象恰好就是自己。根据谢洲的研究,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与习惯性动机存在正相关关系,神经质得分越高,习惯性动机也更可能越强,而高神经质得分者的情绪相对较不稳定,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但鉴于这只是相关,并非因果,因此也不能下“高神经质得分者一定更容易习惯性点赞”的结论。
点赞的双刃剑效应
点赞行为对社交关系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点赞是维系社交关系的重要方式。它能表达支持与认同,增强人际关系的联结。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人来说,一个简单的赞可能胜过千言万语。此外,点赞还能帮助我们融入特定的社交圈子,展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另一方面,点赞也可能带来社交压力。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会因为点赞数量的多少而感到压力。特别是那些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发动态的人,可能会因为点赞数的变化而感到不安。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点赞的多少并不能定义一个人的价值,重要的是我们在分享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和体验。
青少年群体尤其容易受到点赞文化的影响。研究显示,频繁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促使个体发展出问题性甚至病理性的使用行为,并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观点,以获得“点赞”“关注”或评论。这些互动形式虽然能够带来即时的社交满足,但也容易让青少年陷入“点赞焦虑”中,对他人的评价过度在意,甚至会因为社交媒体上的反馈而影响自尊心。
理性看待点赞文化
在享受点赞带来的社交便利时,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避免过度依赖虚拟互动而忽视现实中的情感交流。
首先,要区分线上与线下社交的差异。社交媒体只是现实生活的一个补充,而不是替代品。真正的社交关系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来维系。过度依赖点赞和评论,可能会削弱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培养健康的社交心态至关重要。点赞数量不应成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不是通过点赞数来定义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内容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反馈。
最后,建立健康的点赞习惯。点赞应该是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无意识的习惯。在点赞前,可以问问自己:这个赞是否真正表达了我对内容的认可?是否有助于增进我和发布者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可以让点赞行为更有意义。
在社交媒体时代,点赞已成为我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它既能增强联系,也可能带来压力。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虚拟与现实的社交关系,建立健康的社交心态。让我们学会用点赞传递真正的关怀与支持,而不是让它成为社交焦虑的来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丰富我们的生活,拓展我们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