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095家基地、年招12万:中国“5+3”临床医学培养体系见成效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27:0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095家基地、年招12万:中国“5+3”临床医学培养体系见成效

“5+3”培养模式是中国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培养方式,全称“5+3一体化”,由教育部于2015年提出。该模式将5年的本科教育与3年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旨在培养高水平的临床医师。学生需掌握坚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潜力,最终成为能独立承担医疗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01

政策支持与体系构建

2013年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从2014年起,为推动《意见》的贯彻落实,各省(区、市)逐步建立并完善本地的培训体系和工作保障机制,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管理规定陆续出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经过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陪)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同时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也在全力推进中。建成了全系统配套的政策体系。我国的住培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五大层级。第一个层级是法律法规,住培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专培)制度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为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二个层级是政策规定,《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是其中的核心文件,由招收、培训、考核、管理办法与之系统配套,教育、财政、人事政策与之全面对接,共同形成了住培政策的主体架构。第三个层级是业务技术支撑,由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为代表的系列业务标准与指标体系组成,为住培提供了业务依据和规范。第四个层级是各省(区、市)下发的贯彻实施性要求。第五个层级是各个培训基地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

这五个层级组成的政策体系的突出亮点是全方位、全要素、多层级、可落地。十年来,住培的各项工作,都是建立和运行在这五个层级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办法、标准和要求所构建的轨道之上。建成了大体量适配的培训体系。住培工作开展以来,先后设置37个住培专业目录,建成了与年均招收12万、在培人数达30多万人相适应的培训体系。在全国遴选布局了1095家住培基地、1.1万余个专业基地,承担起全球体量最大的临床医师培训任务。成功实现了对我国优质医疗教学资源的布局与利用。通过2014、2017、2020年三批基地遴选,确保入选的培训基地覆盖31个省(区、市)教学实力最强的三甲医院;通过设立协同培养方式,实现了对住培体系外医疗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对专业基地的逐年微调,使其结构和布局得以不断优化;通过设立1600余家基层实践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全科在基层实践训练的需要。与此同时,稳妥推进专培制度试点,遴选设立专培基地224家、专科基地613个。

02

院校实践教学

东南大学医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地处高校群集的市中心,秀丽的玄武湖畔,处闹市而不喧嚣,是读书治学的上佳之地。医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历经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军医学院、第三军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人文底蕴深厚。在近9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医生、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医院管理者,其中不少人成长为医学科学家、教育家、杰出医生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杨焕明、樊嘉、滕皋军及美国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李嘉强、陈昌义、姚奇志教授等是我院改革开放以后培养出来的杰出毕业生代表。

数十年风雨沧桑,几代人砥砺前行。作为中央直管、国家“985”和“双一流”A类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在学校“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加强交叉、提升新兴”发展战略指引下,秉持“学术至上、生为首位、师为根基”理念,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依托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平台和数字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以“博学博爱、精业精诚”为院训,形成了优良独特的医学人才培养传统,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学院招生专业包括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等,逐步形成以临床医学5+3本硕一体化为主体、临床医学五年制为基础、临床医学5+3+X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和医学检验技术,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医学领军人才为使命,以“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国际化”为教育特色,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加强通识课程,做精专业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大力促进医工、医理和医文教育融合,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统一。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贯通,大力开设全英文及双语课程,推动学生国际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院采用小班课、全英文/双语教学、研讨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实验和临床实践课程,不断创新国际化医学教育实践。

医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7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8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0余人。2023届本科毕业生245人,落实去向230人,去向落实率为93.9%。待落实去向人数为15人(主要原因:考研失利后,准备公务员考试、准备规培、部分同学在申请出国以及准备继续考研等)。其中38名同学选择就业,国内升学189人,出国(境)3人,总深造率为78.4%。2023届硕士毕业生225人,落实去向209人,去向落实率为92.9%。16名同学未落实去向(主要原因:计划继续考博、出国深造或求职中)。其中141名同学选择就业,57名同学国内升学,出国(境)11人。总深造率为30.2%。2023届博士毕业生145人,落实去向142人,去向落实率为97.9%。3名同学未落实去向(主要原因:部分医院的招聘较晚,学生尚在求职中)。

作为全国首家以“健康”命名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上海健康医学院建校九年来,以培养基层卫生健康人才为己任,与上海原有研究型医学院校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精心栽培临床一线医护、技师和工程师等,在织牢基层医疗卫生网底的同时,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大健康需求,培养了一批“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健康“守门人”、居民“知心人”。为加强上海各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上海市卫生与健康委员会等五个委办局合作,2016年、2021年先后发布《关于开展远郊地区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2016年至2026年,连续在上海健康医学院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远郊地区培养全科医师”。2016年起,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开始面向上海各区招收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由政府资助学生完成5年临床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费用,并安排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后到户籍所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10年。现如今,已经为上海市各区培养319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作为订单定向培养的医学生,今年8月,上海健康医学院2021年首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金王婷经过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回到家乡奉贤区,在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一名全科医生。她表示会牢牢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学习前辈们一心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带着信仰、责任和爱坚守在基层岗位上,当好百姓健康“守门人”。立足人才培养,截至目前,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总人数达1546人,其中,上海市订单定向培养全科医学方向学生699人,为居民守好健康“大门”。

03

基地建设与实践机会

近年来,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病理学、麻醉学、全科医学、急诊与重症医学、康复医学等二级学科的临床医学学科体系。其中,全科医学学科,依托“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与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全科医学教育、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在“5+3”一体化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优化。全科医学作为学院的重要特色之一,通过强化基层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应用能力。充分利用上海优质医学教育资源,上海健康医学院还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等三甲医院,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医药企业签署“订单班”,联合培养高水平医疗卫生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拥有周浦医院、崇明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等4家直属附属医院,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等2家附属医院,泥城、大团、嘉定镇、马陆、合庆、长白、延吉、川北、华新、金泽、梅陇、新虹、朱泾等34家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覆盖上海市13个区的“上海健康医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联盟”,成员单位72家;牵头组建国内首个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与数百家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和检测单位保持全方位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医学人才培养。

04

质量保障与效果评估

2020年,根据《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国医师协会提出了“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建设五大工程”实施意见,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质量建设全面起步。一是更新培训内容与标准。于2022年推出了住培“两个标准”,为新阶段基地建设奠定了质量内涵提升的根基。二是推出质量建设评价指标。在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中,更加突显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质量导向,使质量内涵建设实现了可落地、可操作、可评价。三是颁布教学活动指南。2021年和2022年两年间,分3批推出了18个临床教学活动指南和技能培训中心指南,为推进临床带教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权威指导和遵循。四是针对带教难点协力攻关,涌现了一批对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的培训模式。多个住培基地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带教模式,在质量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中医住培创新师带徒、读经典、强化门诊教学等多种方式,逐步蹚出了中医特色的住培路子。全科形成了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订单定向、转岗培训“四位一体”的专业特色。多个省(区、市)以随机抽组的赛事方式,促进了全员大练兵的广泛开展。五是多措并举弥补质量短板。针对东西部地域间、基地间、专业间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对口帮扶,逐步解决质量失衡问题。六是探索改进带教技能与方法。在临床思维与动手能力训练上,外科专业组织了“器具模拟—器官模拟—临床实操”三阶段动手能力提升模式试点,内科专业组织了UpToDate(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临床医学知识库使用试点,对突破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难点进行了有益探索。七是完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各基地把结业考核与过程考核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格局。中国医师协会还组织专家对各地各基地的结业考核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确保考核质量。

“5+3”培养模式通过系统化、连续性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无缝衔接,同时结合严格的临床训练,确保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医生角色,胜任医疗工作。这种模式已成为我国培养优秀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